QMG青岛广电7月31日讯 推窗见绿,移步赏花。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村民赵素梅家门前的杂物堆悄然“变身”:竹篱笆圈起生机盎然的小菜园,废旧轮胎绘上卡通图案,化身趣味花坛。“没花多少钱,村子却像换了新衣裳!”她的赞叹,道出了街道以“小投入”精雕细琢人居环境的大智慧。
变废为宝,点“靓”方寸之地
一支画笔、几只旧轮胎,成本几近于零,却让石河头村的寻常巷陌焕发童趣生机。村民巧手绘制哆啦A梦、蜡笔小新,将废弃轮胎叠放成创意花坛,种上月季、多肉等易活植物,昔日卫生死角蝶变为吸睛的“网红微花园”。在纪家店子村,泡沫纸箱、破瓦罐经巧妙改造,成为房前屋后“微菜园”的别致容器;海龙村国道沿线撒下花种,荒芜边角地瞬间涌动出缤纷花带……
张家楼街道摒弃“大拆大建”,紧扣“低投入、精管护、高品质”理念,将目光精准投向村庄闲置的边角地、废弃地。通过发动村民就地取材、自主创意,用极低成本激活“五微地块”(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微公园、微场院),实现了“垃圾堆”变“景观带”、“荒芜地”成“幸福园”的华丽转身。
长效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花小钱”能否“办久事”?松山村的“微心愿认领微地块”模式给出了有力答案。村民主动认领门前屋后地块,自主设计、精心管护。村里定期评选“最美地块”,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此举既省下专业养护费用,更深度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自己的花园自己打理,比政府包办更用心!”村党委书记徐炳霞深有感触。
街道同步创新“全域物管”机制,整合各村人力物力,统筹管理道路、河道、绿化等公共空间,有效破解了“多头管、无人护”的难题。63处“共享微场院”由村民共管,农机具集中存放,绿植围栏巧妙遮挡,一举根治了困扰多年的“柴草堆”乱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颜值生金,赋能乡村产业
微地块的“颜值”正悄然转化为“经济”价值。石河头村将“微果园”嵌入农文旅产业链,樱桃、杏树环绕特色民宿,形成“住民宿、赏花园、品鲜果”的沉浸式体验链,今年以来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带动餐饮、住宿、农品销售等突破8万元;王家洼子村借力“微公园”打造垂钓区、农园体验区,“一站式休闲目的地”雏形初显;有机果蔬集市、地瓜认养等新业态,也从“五微”的土壤中蓬勃生长。
截至目前,张家楼街道以小投入建成“一村一品”微花园300余处、微菜园210处、微果园80处、微公园27处。一条14公里长的景观道路,宛如丝带串联起画美达尼青岛市乡村振兴片区的37处网红打卡点,“周末近郊游、首选张家楼”的品牌日益响亮。
北寨村百年古银杏树下,百日菊绚烂绽放,与沧桑古树相映成趣;苑庄河畔,缤纷花簇沿慢道蜿蜒流淌,溪声鸟鸣相伴入耳……这场始于村民家门前的“微更新”,正以星火燎原之势,重塑着张家楼全域的美丽肌理。
小投入绝非低标准,而是以巧劲“绣”出高品质。未来,张家楼街道将持续深耕“微整治、精提升”路径,让“推窗见景、四季有花”的“品质楼里”美好愿景,在每一寸土地上生动绽放,绘就乡村振兴的精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