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青岛再推19条惠企措施!

2025-07-29 15:01 来源:青岛发布

7月29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第四批优化营商环境惠企措施相关情况。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吉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级领导干部董文才,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刘维铭,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处处长龙兴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日,市生态环境局制定印发了《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第四批优化营商环境惠企措施》(以下简称《第四批惠企措施》),措施出台背景及主要内容如下:

 

 

制定背景

 

 

过去两年,市生态环境局聚焦企业发展需求,持续推出惠企政策“组合拳”,累计出台三批共43条惠企措施,政策内容涵盖审批服务、执法监管、惠企帮扶等关键环节,惠及市场主体5200余家(次),完成1100个省市重点项目环评服务。

 

在深化环评改革方面,突出“并联办”,深化“园区办”。276个项目通过告知承诺制审批压缩审批时限,审批时间由30日压缩至1日,大大提高审批效率;109个项目通过“打捆”审批极大降低了项目环评费用,环评编制费用降为正常费用的一半甚至更低;通过调整总量指标前置,195个项目直接进入审批环节,彻底突破“批项目,核总量”的传统惯例,简化了审批环节,提高了审批效能。

 

探索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衔接融合,建设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核发“一体化”办理试点通过省级验收。在全省5个试点城市中,我市试点范围最广、覆盖行业最多,完成一体化办理试点数量居全省首位。在全省率先推出排污许可一次变更的惠企举措,首个印发衔接技术要点,形成8个方面的衔接办法,试点成效获省生态环境厅认可。自政策实施以来,全市共有114个建设项目实现了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13家企业完成了建设项目排污许可一次变更。

 

大力推行差异化执法监管,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创新实施中小微企业专项正面清单制度,全市正面清单企业增至3166家,占全省50.01%,全省第一、全国领先。依法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恶意违法的污染企业,立案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485起,查办“两打”领域涉刑案件18起,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

 

这些举措成效显著青岛连续2年在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排名中进入全国前十(第九、第八),均为山东省内唯一入围城市

 

为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切实回应企业关切,市生态环境局对前三批43条惠企政策开展全面自查评估。通过逐条剖析政策在落实执行过程中的成效与问题,从保留、修改完善、中止执行三个维度提出处理意见。经梳理分析,拟对效果明显的33条进行保留,对需迭代更新的10条进行修改完善,确保政策始终贴合企业发展需求。

 

在此基础上,市生态环境局又先后征求了125家建设单位、82家环评单位、10位环保专家代表的意见建议,修改完善后最终拟定了《第四批惠企措施》。

 

 

主要内容

 

 

《第四批惠企措施》包含2部分共19条内容,新增惠企措施13条,修改完善惠企措施6条(由10条合并)。前三批的其余33条惠企措施继续执行。

 

新增惠企措施13条

 

1.生态环境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支持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磁存储芯片等12类项目,提供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生态环境指导服务。经行业主管部门确认属于新兴产业、不涉及一类污染物排放、编制报告表且选址位于产业园区或者工业集聚区的,项目环评可实施告知承诺审批。

 

2.增加“告知承诺审批”“简化环评”试点园区。发布《青岛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指导推动产业集聚区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扩大“简化环评”试点区域,新增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即墨区灵山医药产业园等5个试点园区试行告知承诺审批、打捆审批等改革举措。

 

3.开展“项目环评豁免”“环评文件降级”园区试点。在青岛海洋高新区海洋装备产业园、青岛西海岸新区交通商务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王台西片区3个试点产业园区内,对符合条件项目实行环评审批豁免;在莱西经济开发区、青岛中德生态园2个试点产业园区内,对符合条件项目实行环评文件降级、告知承诺制审批等改革举措。

 

4.环评AI助力企业预研判项目。在2个重点行业试点开展AI智慧环评服务。企业只需要输入项目相关信息,就能从选址选线合理性、环保政策符合性、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等多个维度对项目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意见建议,辅助企业开展前期项目策划。

 

5.引导塑料制品、石墨及碳素制品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研究制定塑料制品、石墨及碳素制品2个行业《环保指南》,引导新建、扩建项目优化选址,完善污染防治措施,指导环保手续办理及合法合规运行等,服务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6.简化优化销售Ⅱ、Ⅲ类射线装置的辐射安全许可证申请材料。对于销售Ⅱ、Ⅲ类射线装置的辐射工作单位,如无射线装置贮存、调试,仅将射线装置成品货物由生产单位直接发至使用单位,经辐射工作单位承诺并提供相关支持材料的,根据优化营商环境和提高审批效能的要求,辐射工作单位在申请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时,可免于提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第十五条(三)(四)(五)(六),以及第十八条(三)规定的相关材料。

 

7.辐射安全许可事项全程网上办、档案电子化。涉及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申请、延续、变更及注销办理事项,不再要求辐射工作单位同步提交纸质材料,辐射工作单位仅需在网络化办理平台上传《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规定的相关材料,审批部门全程网办并实行档案电子化管理。

 

8.推行“圆桌式”座谈帮扶,增进沟通理解。“圆桌式”座谈帮扶,打破了政企沟通的障碍,把“背对背”的管理模式变成“面对面”的交流,企业提出问题,监管部门建立“收集—交办—反馈”全流程台账,明确责任人和办结时限,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9.开展“点单式”执法帮扶,精准解决问题。“点单式”执法帮扶实现了从“事后罚”到“事前帮”的转变。一方面搭建“线上+线下”点单平台,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帮扶;另一方面,推行“柔性执法+点单服务”融合模式。

 

10.深化“一业一册”助企体检帮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聚焦重点行业编制“一业一册”环保合规指引手册,推动执法帮扶从“个案处理”向“行业覆盖”转变。手册内容涵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规范、排污许可申报流程、环境风险防控要点等,让企业“一册在手、办事无忧”。

 

11.开展环保合规助企服务。拓展升级“企业环保法律服务日”活动内容,建立“一讲二诊三送”合规服务体系,推出8大领域共计34个定制课程包,开展多形式“法治问诊”,编制企业环保合规指南手册,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12.深化精准服务,为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防治“蓄力”。通过“培训+帮扶”双轮驱动,邀请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同时组建专家帮扶团队“上门帮扶”,助力企业掌握土壤环境风险识别、监测流程规范等核心技能,解决隐患排查、监测点位布设等关键技术难点,筑牢土壤环境安全防线。

 

13.强化生态环境安全“体检”。制作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管理明白纸和“一图读懂”,通过深入企业解读、公众号宣传等方式为企业答疑解惑。同时邀请环境专家和安全专家为企业“问诊把脉”,指导企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修改完善惠企措施6条

 

1.完善重点项目“攻坚帮扶”“再提速”机制。建立“领导包联机制”,攻坚堵点并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2.扩大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简化”管理实施范围。纳入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的产业园区内的或市级审批的建设项目,氮氧化物等五项主要污染物的单项新增年排放量小于0.5吨,氨氮小于0.05吨的,免予提交污染物总量来源说明。

 

3.推出“青岛环境医院”平台2.0。“环境医院”平台升级,新增云课堂、案例库等模块,并强化科技帮扶。

 

4.环评市场“优管提质”。对在青环评机构实施信用分级管理,奖惩结合,促进环评编制行业良性发展。

 

5.执法正面清单企业全部实施“自巡查”智慧监管,保持非现场执法占比45%以上。

 

6.落实“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推行柔性执法。

 

 

下步工作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以《第四批惠企措施》推动生态环境服务再升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精准帮扶市场主体。同时,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畅通企业意见反馈渠道,对存在执行难、落地难、成效不明显的惠企政策及时优化调整,将各项惠企举措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推动“双保双促进”,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

 

Q1

全国基层党建网记者:在本次推出的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措施中, 对前三批惠企措施进行了修改完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董文才:通过对前三批43条惠企政策开展全面自查评估,对需迭代更新的10条惠企措施进行修改完善,合并为6条。以下是具体内容:

 

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服务保障力度。在深化“提前服务”“一对一全过程服务”“上门服务”和“现场帮扶服务”四项措施的基础上,创新性建立项目“领导包联机制”,由市局所有局领导一一包联重点项目,全程调度、跟进。特别是针对环评手续办理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堵点问题,由包联领导召集审批骨干、要素保障处室、行业专家等组成专业攻坚团队,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实现靶向突破,全力保障重点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

 

深化环评要素保障。第三批惠企政策中提出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简化”管理的举措,氮氧化物等五项指标的单项新增年排放量小于0.2吨,氨氮小于0.02吨的,免予提交污染物总量来源说明。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此次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简化”管理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纳入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的产业园区内的或由市级审批的建设项目,氮氧化物等五项指标的单项新增年排放量放宽到小于0.5吨,氨氮放宽到小于0.05吨。

 

推出“青岛环境医院”平台2.0。第三批惠企政策中提出了开展“青岛环境医院”公益问诊,助力企业绿色发展。在此基础上,按环境要素进行分类,增加云课堂普及环保知识、环保常见业务流程简介及常用资料库,增加成功案例便于需求单位比选,助力中小企业破解污染治理技术认知难题。强化环保科技服务,组织成员单位及行业专家开展科技帮扶,环保体检服务企业的数量由此前的每年20家增至每年至少40家。

 

深入规范环评市场。始终以筑牢环评质量防线为目标,在持续强化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环评文件弄虚作假、粗制滥造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基础上,新推出针对在青环评机构的信用分级管理机制。引导企业优选信用良好的优等环评机构,从源头上杜绝中介环节不正当竞争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同时,构建了差异化监管体系,对信用优等的环评机构,大幅减少日常检查及环评文件技术复核比例,通过正向激励,形成“守信激励、失信约束”的良性监管导向,推动环评市场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强化差异化执法监管。对执法正面清单企业数量实施动态调整,目前正面清单企业数量已增至3166家,正面清单内企业全面推行“自巡查”智慧监管模式。持续深化科技赋能,完善执法一体化平台建设,继续增加企业服务端,开发视频互动模块,增设视频互动式培训帮扶,优化问题发现模式,充分发挥执法一体化平台数据整合、指挥调度功能,保持非现场执法占比45%以上。

 

拓宽柔性执法举措。继推出“首违不罚”举措收获企业广泛好评后,我局持续深化柔性执法实践,全新推出“轻微免罚”政策,双措并举,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对首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企业,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对轻微违法行为,通过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开展批评教育等方式,引导企业自觉守法。这两项措施并非对违法行为“放任不管”,而是通过教育引导,让企业明晰法律边界、自觉守法经营,既彰显法律的力度,也传递执法的温度。

 

Q2

山东商报记者:市生态环境局为优化产业布局、简化环评审批、促进项目快速落地出台了什么政策?

龙兴:为优化产业布局、简化环评审批,我局围绕青岛市产业园区申请相关试点并出台了多项政策,政策范围覆盖国家、省、市三级,为产业园区规范化发展与项目高效落地提供系统性支撑。截至目前,已形成以下政策体系:

 

一是申请首批国家级优化环评分类管理园区试点。试点范围包括青岛海洋高新区海洋装备产业园、青岛西海岸新区交通商务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王台西片区3个产业园区,位于试点园区内的建设项目,如符合试点园区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行业准入控制清单和试点行业清单,可申请取消环评手续办理,实现“零审批”快速落地;同时试点园区探索建立基于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园区污染物减排量、入园企业许可排放量的精准核算、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机制,研究建立与排污许可制度相适应的环评管理体系,深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和排污许可制度衔接融合。

 

二是两次获批省级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试点园区分别为莱西经济开发区、青岛中德生态园2个产业园区,位于试点园区内的建设项目,如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符合用地规划、满足“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原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可降级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不含专项的报告表类项目可实施告知承诺审批,审批时限平均压缩50%以上。

 

三是持续扩大我市“区域规划环评+告知承诺审批”试点。位于试点区域内且符合区域准入条件的建设项目,可实施告知承诺审批。近年来我局持续扩大告知承诺试点名录范围及试点区域范围,目前试点区域已覆盖全市23个产业园区,2025年拟新增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即墨区灵山医药产业园等5个园区,总数将达28个。

 

四是持续扩大“简化环评”试点区域。为推动环境质量与产业发展协同优化,我局协同各区(市)政府构建长效机制,印发《青岛市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实施方案(试行)》(青环发〔2023〕79号),明确对无法开展规划环评的产业集聚区,完成区域环境影响评估后可纳入“区域规划环评+告知承诺审批”试点,且入园项目环评可简化选址分析、现状调查、环境质量监测等内容。2025年,我局拟配套出台《青岛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引导产业合理布局,规范和指导区域评估工作。

 

后续我局将持续优化试点范围和服务流程,相关政策清单将在我局官网“环评审批政策”栏目动态更新,企业可随时查询,也请媒体朋友们帮助向企业做好政策宣传,共同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Q3

观海新闻记者:请问“圆桌式”座谈帮扶、“点单式”执法帮扶、“一业一册”助企帮扶,截至今年6月底,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亮点和成效?

刘维铭:一、活动开展情况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进企业家“圆桌式”座谈会议、“点单式”预约执法帮扶行动、“一业一册”助企合规指引体检服务等多种帮扶模式,引导政企联动创新赋能、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管共治新模式,助力绿色发展。一是3月份在全省率先召开企业家“圆桌式”座谈帮扶会,邀请20家企业参加,市局主要领导现场回应企业关切,组织签订《政企联动共管共治合作备忘录》《企业绿色发展合作意向书》,收集汇总6大类85条建议意见分类处置反馈企业,做法及时向市政府、省厅专题报告后,又连续组织指导11个分局筹备召开15场圆桌座谈会,共280家企业参与,答疑解惑222次。二是全省率先实施“点单式”预约执法帮扶,截至6月底已完成451家企业“点单式”执法帮扶,解决环境问题487项。三是深入开展“一业一册”助企合规指引体检服务,组织编制14个重点行业《“一业一册”环境管理合规指引手册》服务企业,目前已完成钢铁、橡胶、一般固废3个行业指引文本,在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推广使用,在458家企业进行了宣贯,其他11个行业指引文本将近日印发。

 

二、成效与亮点

 

通过“圆桌式”座谈帮扶、“点单式”执法帮扶、“一业一册”助企帮扶三种创新帮扶模式,以精准化、差异化服务,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展现出显著成效与独特亮点。

 

(一)“圆桌式”座谈帮扶打破壁垒,凝聚政企协同合力。“圆桌式”座谈帮扶,打破了政企沟通的障碍,把“背对背”的管理模式变成“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市局、各分局组织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开展“圆桌式”座谈帮扶,围绕污染防治、政策解读、执法标准等问题和企业代表“零距离”交流,对企业在会上提出的环保技术难题、政策申报困惑等问题,建立“收集—交办—反馈”全流程台账,明确责任人和办结时限,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把企业的“问题清单”变成我们的“履职清单”,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二)“点单式”执法帮扶按需服务,彰显柔性治理温度。“点单式”执法帮扶实现了从“事后罚”到“事前帮”的转变。一方面搭建“线上+线下”点单平台,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帮扶;另一方面,推行“柔性执法+点单服务”融合模式。帮扶中发现企业存在环境问题除了依法提出整改要求,还同步提供帮扶台账,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技术培训、专家会诊、案例分析等服务,实现帮扶一次,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企业一项能力。如,对金能化学(青岛)有限公司“点单式”需求开展帮扶,梳理发现环境问题37项,逐项反馈企业。“帮扶组白天现场检查、夜间整理数据,以‘白加黑’的工作劲头确保检查结论科学严谨,切实提升了我们的环保管理水平,为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大助力。”这是进行“点单式”执法帮扶后金能化学(青岛)有限公司发来感谢信中的一段原话,反映了企业对我们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

 

(三)“一业一册”助企帮扶精准滴灌,助力企业靶向施治。同一行业在污染治理、环保合规等方面有共性的需求,今年我局聚焦14个重点行业,编制“一业一册”环保合规指引手册,推动执法帮扶从“个案处理”向“行业覆盖”转变。编纂手册前深入调研行业特点,梳理行业常见环境问题、环保技术标准、政策法规要求,编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行业合规指引手册。手册内容涵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规范、排污许可申报流程、环境风险防控要点等,让企业“一册在手、办事无忧”。手册编好后,组织执法骨干、技术专家开展“送册上门+现场教学”活动,及时把手册发放到相关企业,手把手指导企业对照手册内容,排查环境隐患、完善管理台账,确保帮扶工作落细落实见效。鼓励指导企业实行“自巡查”,按照指引手册、“自巡查”记录表有关内容和要求,企业自行进行检查、问题自行网上提报和主动整改、生态环境部门专人审核反馈,极大减少入企频次、又不降低对企业的监管力度,真正实现了生态环境领域政企互动共管共治。

特别声明本文由青岛发布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