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毫克足以致命,无特效药!有人已中招,医生紧急提醒

2025-07-27 14:24 来源:爱青岛
夏季来临

吃米粉、凉皮也有风险?

29岁小伙吃了3碗凉皮

肝肾衰竭、险丢性命

医生紧急提醒

 
3碗凉皮下肚
29岁小伙肝肾衰竭险丢性命
 

29岁的大壮(化名)和父母、老婆一家四口在金华义乌打工,平日里身体素质不错。

 

7月初的一天,大壮家吃了一顿凉皮,没吃完的被放进冰箱冷藏室。三天后,大壮用冰箱里放了三天的凉皮制作了一小盆酸辣凉皮,整整吃了三大碗。

 

当天晚上,大壮开始拉肚子,跑了四五次厕所。第二天起床后,已经“排空”肠道的他却仍觉得肚子胀胀的,还直犯恶心。之后,大壮病情迅速恶化,出现剧烈的上吐下泻,没多久就全身乏力,瘫倒在床上无法起身,甚至全身变黄,无法排尿。

 

家人紧急将大壮送往当地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其肝肾功能指标超过正常值的数十倍,病情危重,便迅速将大壮转诊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庆春院区急诊科进行抢救。

 

该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陆远强高度怀疑是米酵菌酸中毒随后,送省疾控的血液标本检测结果证实了专家的判断。

 

浙大一院多学科团队连续救治数日,才艰难地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米酵菌酸是怎么产生的

米酵菌酸毒素是怎样产生的

米酵菌酸,一种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剧毒毒素。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适宜生长温度范围较广,最适生长温度36~37℃,最适产毒温度26~28℃。

 

经长时间发酵或浸发的食品,在高温潮湿天气下,容易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易引发中毒,包括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糍粑、粿条、米粉、凉皮等;变质食用菌,如过久泡发的银耳、黑木耳等;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图片

 

医务人员表示,米酵菌酸是无色无味,耐热性极强的有毒物质,正常的家庭烹饪方法难以消除,进食后即可引发中毒除了早期的消化道反应之外,主要影响肝脏、脑、肾等重要器官,可能造成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细胞损伤等。中毒潜伏期一般在24小时内,只要1毫克即可致命

 

它中毒初期的症状(如腹泻、呕吐、腹胀等)易被误认为普通肠胃炎而延误治疗。目前临床上没有针对米酵菌酸的特效解毒药!因此,只能通过血液净化来清除体内毒素,以及对心、肝、肾、脑等重要脏器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抢救难度极大。

 

如何避免米酵菌酸中毒

 

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表明,米酵菌酸中毒导致的死亡,是我国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死亡的“头号杀手”之一,中毒患者死亡率超过40%。

 

米酵菌酸无色、无味,可耐120℃高温,在酸性条件、氧化剂和日光下均稳定,被其污染的食物可有正常的外观和味道,一般的烹调方法不能完全破坏其毒性。

 

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米酵菌酸中毒?医务人员给出了以下建议。

 

  • 正规渠道购买并妥善保存食物,凡超过保质期均应舍弃。尤其是河粉、肠粉、陈村粉、粿条、米线等湿米粉。
     
  • 食用木耳、银耳等菌类前应检查其感官性状,变质的不能食用;泡发菌类时间不宜过长、不宜隔夜,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不采食鲜银耳或鲜木耳,尤其是已变质的鲜银耳或鲜木耳。
     
  • 家庭自制谷类发酵食品,应避免使用霉变的玉米等原料,谷类浸泡时需勤换水,制作及贮藏过程中需注意保持卫生与通风防潮,避免污染。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