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公共服务更均等化,城镇化才能落脚到“人”

2021-03-06 07:37 来源:澎湃新闻

  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纵观历年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城镇化的方向始终是明确的,最终要落脚到“人”。

  农民进城,成为城市新市民,身份转变同时,有了更充分的上升空间。回顾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腾飞,人均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化牵引下的城乡人口流动,无疑功不可没。

  截止到2020年,我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对比发达国家仍然有较大距离。但现阶段的城镇化速度,已经明显放缓,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在户籍壁垒下,面临着公共服务无法均等化等阶段性难题。

  比如,在一些人口净流入城市,户籍门槛依旧比较高,目前全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5%左右。人户分离现象的大量存在,导致一些进城农民,因医疗、养老保障的条块分割,或者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无法充分融入城市。

  城镇化下半场,需要进一步赋权流动人口,让他们能随时随地便利地安家落脚。

  近年来,关于开放落户,中央下发了多个重要文件。如今年年初提出,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地方层面更是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抢人大战”,零门槛落户成为多地常态。

  这些引导流动人口落户的努力,都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

  对城市来说,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市民化,短时间内可能会增加公共服务成本和管理难度。但更要看到,降低市民化的门槛,实现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式覆盖,既是城市文明该有的温度,也能创造持续发展的经济空间。

  而更宏观地看,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下,善待流动人口,打通农民入城的各个难点和堵点,保障人口等市场要素更充分的自由流通,本身也是提振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之义。

  以“十四五”65%的城镇化率目标计算,5个百分点的提升,放在中国的人口基数下,将对应着六七千万人的庞大群体。他们进城安家,就业消费,将给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由此可见,下半场的城镇化,依旧大有可为。如政府工作报告所强调的,充分释放城镇化的潜能,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核心的基础之上。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