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青岛海洋科普之城,最新方案公布!

2025-04-30 11:24 来源:爱青岛

 

4月30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打造青岛海洋科普之城有关情况。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秦云鹏,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翟林林,市文化和旅游局产业发展处处长刘文静,青岛海洋科技馆党总支书记王云忠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

 

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指出,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及其他组织应当开展科普工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科普活动。为了更好服务全民海洋科学素养提升,服务青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服务海洋强国建设,驱动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一体化发展,青岛市科协联合市教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制定了《打造青岛海洋科普之城工作方案》。

 

工作目标:打造青岛海洋科普之城

 

将按照“一二三”工作思路,提升海洋科普品牌化、协同化、全域化水平,促进海洋科普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

“一”指的是锚定一个目标

 

通过开发海洋科普优质产品和服务,打造校外科学教育沉浸式“第二课堂”,输出先进科普模式与优质资源,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青岛海洋科普之城,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青岛力量。

 

“二”指的是创新两个模式

 

探索“海洋科普+”跨界合作模式和“+海洋科普”理念融合模式,推动海洋科普与教育、文旅、研学、媒体、培训深度融合,推动新技术手段、市场化思维、跨产业联动与科普产业有机融合。

 

“三”指的是构建三个工作体系

 

以建设海洋科普资源平台、活动拓展、数字传播三大工作体系为支点,广泛撬动社会力量和科普资源,构建海洋科普合作平台。

 

实施背景:提升全民海洋科学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他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经略海洋,需要海洋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也需要涵养公民海洋素养的沃土。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起着贯穿联通作用。青岛拥有丰富、优质的海洋科技资源,聚集着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高端涉海机构、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为了更好地推动青岛的海洋领域科研资源、学术资源、科创资源实现科普转化,动员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和科技场馆参与海洋科普事业,市科协牵头制定《打造青岛海洋科普之城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在工作方案酝酿草拟过程中,市科协开展了涉海科普教育基地调研工作,走访了10区市20余家代表性科技场馆,科学了解当前场馆的运营情况、对外开放情况、内容和产品开发情况、科普工作开展情况,进一步摸清我市海洋科普资源“家底”。市科协协同市教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对工作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初步确定了合作模式、组织模式和运行模式,形成了目前的工作方案。

 

主要举措:聚力构建“三个体系”

 

聚力构建海洋科普资源平台体系

 

青岛拥有丰富的海洋科普场馆资源、内容资源、活动资源和人才资源,在工作方案中梳理整合各类资源,着力打造共建共享、供需对接、供给有力的平台体系。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完善科普场馆发展体系,以青岛海洋科普联盟、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联盟等区域性科普组织为纽带,引领更多科普场馆参与海洋科普事业,进一步发挥青岛海洋科技馆、青岛科技馆的主阵地作用,发挥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中国大洋样品馆等专业性博物馆、展览馆的展教优势,发挥海信探索中心、青岛贝壳博物馆等社会化场馆的运行优势,促进馆际合作、馆社合作、跨界合作。
规划海洋科普研学精品计划,围绕青少年多样化科普需求,大力开发科学文化积淀深厚、海洋特色鲜明、科普属性突出、地缘优势显著的主题研学计划。
开发海洋科普特色课程,与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进一步对接合作,继续开发注重互动性、探究性的海洋科普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课程。
汇聚海洋科普优质资源,通过开展原创海洋科普作品、海洋科学家精神宣传作品征集活动,筛选推介海洋科普精品图书、出版物等方式,形成科普资源包和线上资源平台,多渠道对外开放共享。
培育海洋科普骨干人才,广泛宣传动员,鼓励科普专家、科普大咖、科学副校长、海洋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科技志愿者等群体积极参与海洋科普,为青岛建设海洋科普之城夯实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聚力构建海洋科普活动拓展体系

 

科普活动举办水平是科普服务能力的直接体现。将加强横向协同和纵向联动,共同推出包括科普竞赛、联合活动、主题活动、特色活动在内的海洋科普系列活动,不断完善活动动员机制、工作机制和宣传机制。精心培育青岛市海洋科普知识网络竞赛、青岛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岛市小学生海洋科普讲解大赛、青岛市中小学海洋知识竞赛等竞赛品牌,策划组织海洋科普“五进”活动、海洋科普联合活动,借助科普秀、科普剧、科学实验、观察体验等新的活动载体,发挥“校外大课堂”浸润式科学传播的优势,推动科学传播大众化。
另外,为推动青岛优质海洋科普资源整合输出,将积极融入我市对口协作工作大局,继续深化打造西藏日喀则海洋科普馆,拟于今年下半年开展“海洋科普西部行”活动,组织专职科普人员和科技志愿者赴甘肃定西等地,为中西部青少年推出涵盖海洋科普巡展、讲座进校园、科学家精神展览、科学小实验等板块在内的“科普大餐”,加快实现海洋科普资源跨地域流动与共享。

 

聚力构建科普数字传播体系

 

为更加充分地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多样化海洋科普需求,注重在“媒体+科普”上下功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提升优质科普内容的创作和传播能力。以海洋科普抖音号为例,去年全年推送短视频210个,观看量达1550万人(次),海洋科普传播效能显著增强。
按照工作方案,将用好各类自媒体资源,发挥科普抖音号、微信公众号、“科普易行·智慧地图”微信小程序平台的传播优势,打通线上线下科普资源共享渠道。
推出线上直播活动,以海洋科普直播工作室等阵地为依托,精心筛选直播课内容和主题,邀请海洋领域专家做客,促进前沿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向社会传播扩散。
制作原创海洋科普节目。与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全媒体沉浸式海洋科普节目《探海》16期,通过实地探访科考船、对话院士专家、走进科普场馆等方式,展示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增强科学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开设《你好,科学家》电视栏目,拍摄《青岛海洋科学家的故事》系列纪录片,展示青岛海洋领域科学家优秀事迹及崇高精神品格。
 

另外,为了强化工作方案各项重要任务落地落实,还确定了三个推进措施:

 

一是加强横向协同,与教育部门、文旅部门建立动态联系、协同推进机制,着重做好供需对接、资源共建、信息互通、渠道共享等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为打造青岛海洋科普之城凝聚工作合力。

 

二是加强社会动员,与科普场馆、博物馆、标本馆、展览馆全过程联动,撬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海洋科普研学、科普活动组织、海洋科普宣传、科普产品开发等工作,为打造青岛海洋科普之城增强保障支撑。

 

三是加强机制创新,采用市场化思维,引入市场化机制,借助市场的力量,加大优质海洋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地提升科技场馆运行效率、海洋科普发展效率,为打造青岛海洋科普之城注入持久动力。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Q1

中国企业报记者:请介绍一下,市科协通过梳理整合青岛市海洋科普资源,此次将向公众重点推介哪些场馆、研学计划、研学产品等内容呢?

王云忠:新修订的《科普法》指出,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青岛海洋科普资源丰富、优质,集聚着众多“国字号”科研机构、知名高校、高新企业和科技场馆,这是我们打造海洋科普之城的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经过多年发展,青岛建设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7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1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43家。从去年开始,市科协连续两年组织专门力量开展科普教育基地专项调研工作,经过科学筛选,我们此次重点向社会推介以下海洋科普场馆、研学计划及科普产品。

 

一是发挥22家优质场馆的示范作用。我们选择科普条件较好、运行有力、作用发挥充分的海洋类科普场馆作为推介对象。这22家场馆中包括青岛海洋科技馆、青岛科技馆等海洋文旅热门目的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海洋类科研院所和高校,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等“国字号”实验室及创新平台,青岛极地海洋世界、青岛贝壳博物馆等社会化场馆,下步我们将联合这些优质科普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跨界联动、联合活动,共同提升海洋科普服务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的科普需求。

 

二是发挥3个研学计划的带动作用。此次,我们与文旅部门、教育部门充分沟通对接,结合公众的关注方向,重点推出3个海洋科普研学计划,分别是涵盖青岛海洋科技馆、青岛海底世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等场馆的蓝星密码探索计划,涵盖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青岛银海大世界、青岛啤酒博物馆等场馆的海洋工业探索计划,涵盖海信探索中心、中国大洋样品馆等场馆的海洋瑰宝探索计划。结合每个研学计划的特点,围绕中小学校校本课程,我们设计了特色海洋科学课程和思政课程。公众可根据需要,自行安排研学参观线路,并通过“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联盟·科普易行·智慧地图”微信小程序、青岛水族馆微信公众号、“海洋科普之城”小程序预约报名,参与研学活动和课程。

 

三是发挥优质科普产品的辐射作用。图书是传播普及海洋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我们对接出版机构、科研院所,梳理汇总了近年来编辑出版的一批优质海洋科普读物,这些读物兼具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涵盖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生态、海洋地质等领域,下步我们还将整合新媒体、大众媒体、网站等资源,加强原创科普内容的开发、制作、集成和传播,借助各类媒体的传播优势,提升海洋科普宣传的即时性、针对性和精准性。

 

另外,青岛海洋科技馆是方案的实施主体之一。作为青岛海洋科普联盟、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联盟、青岛市科技志愿者协会的发起和组织单位,青岛海洋科技馆下步将充分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引领和带头作用,更广泛地撬动社会资源、凝聚科普力量、激发科普潜能,以高质量的海洋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赋能青岛打造海洋科普之城。

 

Q2

大众网记者:下步,教育部门计划如何推动海洋教育资源和海洋科普工作有机衔接,共同推进青岛打造海洋科普之城? 

翟林林:教育部门将与市科协、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加强联动,与驻青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围绕“蓝色经济”“低碳环保”“海洋资源保护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主题,以中小学生生活经验发展为主线,广泛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以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自主探究、活动体验等方式引领学生树立海洋意识,提升海洋素养,更好地助力我市打造海洋科普之城。

 

一是将海洋教育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紧密结合国内外海洋自然环境、海洋资源与经济、海洋文化与生活、海洋开发与科技、海洋生态与环保、海洋权益与国防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持续完善山东省海洋教育地方课程《蓝色的家园》。大力支持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鼓励学校将海洋教育元素融入各学科教学,实现全学科育人的目的。

 

二是将海洋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探索“海洋科学教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模式,从课程实施内容整合、课时安排、小课题研究、教师培训、资源支持等方面开展探索实践,推广研究性学习,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坚持每年举办一届中小学海洋节,开展海洋知识竞赛、海洋科普讲座、海洋绘画比赛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青岛市中小学生科技节中探索设置海洋类的比赛项目,围绕海洋专业课程体系,挖掘科技比赛内容,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赛结合”的良性循环。

 

三是将海洋教育与社会教育资源相结合。与驻青科研院所和涉海高校加强合作,聘请海洋领域专家作为学校科学副校长,将优质的海洋展教资源、活动资源、内容资源精准导入中小学校。与海军博物馆、青岛海洋科技馆、青岛科技馆等科普场馆探索建立“馆校社”合作模式,指导学校利用好全市海洋教育实践基地资源,积极开展海洋研学活动。畅通资源共建共享渠道,向学校推介海洋科普主题活动、海洋科普图书、海洋科普直播课、海洋科普作品等优质资源,推动海洋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

 

四是将海洋教育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继续推进海洋教育数字化的转型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积极开展数字海洋科普实践活动。推动全市中小学生线上游览海洋教育基地,拓宽海洋教育实施途径,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及海洋科普基地资源,不断完善数字化海洋课程资源。

 

Q3

青岛财经日报记者:围绕海洋科普研学旅游,市文化和旅游局做了哪些工作,今年又有哪些活动,让更多游客参与到海洋科普研学旅游中?

刘文静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依托青岛“山、海、城、湾”资源禀赋,通过政策赋能、资源破圈、活动引流,全面构筑海洋科普研学旅游新高地,聚力将青岛打造成“海洋研学旅游首选目的地”。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政策引领。出台《关于推动海洋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研学旅游纳入文旅新业态予以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海洋研学旅游项目,华大基因青岛研究院、明月海藻世界等研学项目获得专项资金奖补。我们还开发了研学旅游地图小程序、研学旅游手绘地图等,市民、游客可以通过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网或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海洋科普研学旅游信息。

 

二是丰富产品体系。联动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深海基地、青岛港、青岛旅游集团、海底世界、海信探索中心等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推出包括“海洋+科普”“海洋+工业”“海洋+文化”“海洋+体验”“海洋+生态”等“奇趣海洋”五大研学旅游产品体系,涵盖幼儿、中小学生、大学生等各年龄段研学产品,满足不同客群需求。如海大的水下机器人研学课;中科院海洋所的海水净化实验和潮间带藻类采集标本课,青岛科技馆的载人潜水器模型体验课,极地海洋公园的“夜宿极地”、贝壳博物馆的“小贝壳大世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研学课、奥帆中心帆船体验课等等。

 

三是搭建活动平台。先后举办研学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研学旅游节、海洋研学旅游设计大赛等10余场大型研学活动,牵头成立胶东研学旅游产业联盟、沿黄流域研学旅游城市联盟,常态化举办包括海洋科普研学在内的多项产品发布和推广活动,推动区域合作共享和互送客源。我们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先后赴日韩、中东和欧美等地,开展包括海洋研学旅游在内的推广交流活动,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沉浸式体验青岛海洋科普研学魅力。

 

四是强化要素保障。推动旅行社、酒店与海洋研学旅游基地深入合作,培育引进新东方文旅、凯撒文旅等国内头部研学旅行社。推动青岛酒管学院成立全国研学旅行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国内率先开展研学旅游指导师培训工作,累计培养研学旅游指导师1000余人。

 

今年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多措并举大力提振文旅消费,推出了“一月一主题”文旅促消费活动,比如四月份的“起跑山海间,遇‘舰’海军城”,都同步配套了海洋科普研学旅游产品和线路。我们还将紧抓“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发展机遇,适时举办“上合研学旅游节”,在五一、端午、暑期、十一等节假日,加大海洋科普研学旅游配套力度。持续优化政策、整合资源、扩大平台、加大课程开发、完善研学产业链配套,和市科协、市教育局携手,共同策划一系列海洋科普研学活动和促消费活动,加快推进海洋研学旅游规范化、特色化、品质化和国际化发展,为建设海洋科普之城和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做出文旅贡献。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