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青岛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有关情况。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石磊,市生态环境局生态保护处处长龚振宇,市海洋发展局海域海岛管理处处长姜昊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质矿产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处处长唐文亮出席吹风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修复规划》的编制背景和定位
《修复规划》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修复规划》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
问题识别与综合评估
明确生态保护底线与规划指标
确立全域生态修复格局与分区
制定生态修复策略和主要任务
划定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区域
谋划生态修复重点工程与项目
《修复规划》的实施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
抓好规划实施
创新政策激励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
Q1
全国基层党建网记者:本次《修复规划》作为青岛历史上首部全要素统筹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都有哪些特色?
唐文亮:《修复规划》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省级生态修复规划青岛定位,以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一湾两翼、三山一原、一轴多廊”生态安全格局为指引,进一步深化、细化,提出了“一海一原一城,三屏一轴多廊”的多层次、网络化的生态修复格局,作出了全域生态修复分区,明确修复的重点和方向,部署重点工程,既落实了上位要求,也突出了青岛特色。
一是坚持全域统筹,系统治理。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生态修复思路向全域全要素全系统修复转变,解决过去保护修复目标单一、工程系统性不够、各个子项目关联性不足的问题,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性,注重地上地下、山上山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海湾海岛、城市乡村的系统性、关联性,探索青岛“微山水”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海岛湾城一体化保护修复。
二是突出问题导向,科学修复。立足全市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系统状况,聚焦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通过开展全域生态保护重要性、生态修复抗力、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准确识别青岛市生态功能受损与退化区域,考虑主要生态问题、潜在生态风险及生态修复的潜力,区分轻重缓急、坚持远近结合,明确修复重点,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三是强调区域协同,完善机制。以区域一体化保护为前提,落实上级规划,构建“山东半岛—青岛市域—修复分区—重点区域”多尺度镶嵌融合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和网络体系。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着力构建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格局。
四是注重落地实操,工程牵引。面向各生态系统修复目标,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针,统筹部署9大类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涵盖山林湿地空间、河流水系空间、农业生产空间、海域海岛空间、城市生态空间等特色生态资源的修复,明确工程规模、主要内容、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提出工程实施的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持续推进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Q2
大众网记者:在推进美丽青岛建设过程中,市生态环境局如何将生态修复工作与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相结合?
龚振宇: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出台《美丽青岛建设规划纲要(2022—2035年)》,加快建设山海城相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青岛。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能够很大程度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是建设美丽青岛的重要内容。我们将结合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实施,持续改革创新传统生态环境治理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生态价值向城市品质转化。
一是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因地制宜对生态功能缺失的河流实施基底修复、生态清淤,清除水体内源污染,改善水质、提高水体水环境质量、促进水生态环境的恢复。实施工业废水深度治理,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平,实现水质稳定达标,采取栽植水生植物、河道清淤、植被恢复等措施,修复河道生态功能。
二是加强土壤修复与安全利用。以系统打造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为引领,统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健全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推动完善全周期监管、全方位管控、全链条质控的土壤环境管理体系,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严格建设用地准入,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三是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继续发挥市大气污染攻坚指挥部平台作用,高效运转“市级领导指挥+八大专班联动+区(市)协同配合”工作模式,强化各类污染源管控。针对季节特点精准施治,夏秋季开展臭氧污染防治攻坚,秋冬季实施大气污染专项防控。推进重污染绩效分级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四是探索减污降碳协同模式。开展低碳试点示范,指导青岛高新区等单位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建设,指导青岛特钢等企业开展有行业特色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企业试点,打造高品质滨海宜居典范城市。
Q3
山东商报记者: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在此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也专门提到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请问我市近年来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取得了什么成效?下步有哪些举措?
姜昊曣: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市全面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治理、高效能融资、高联动管护、高水平开放,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坚持陆海联动、一体推进,全域开展。先后组织实施了16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整治修复滨海湿地面积约2300多公顷,修复海岸线110公里、海岛5个,高标准打造了小岛湾、胶州湾、灵山湾等海洋生态修复节点。西海岸新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全国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效提升了海洋生态系统功能,促进了人海和谐共生,推动了“碧海银滩”到“金山银山”价值转化,对推进青岛市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落实《修复规划》要求,进一步深化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各项工作,抓好海域、海岛、海岸线保护修复工程,提升海洋生态监测能力,加快建设安全、生态、健康、韧性、活力的“蓝色海湾”“和美海岛”“美丽海岸”。
一是推进滨海湿地修复。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采用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实施“蓝色海湾”生态工程。推进退池还海、退养还滩,增加海湾纳潮量和海水循环速率,提高滨海湿地的生态化水平,维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深入开展入湾河流的综合整治,严格规范养殖排口管理,加强生活污水的收集与处理,建立健全陆源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从源头上守护滨海湿地生态。
二是实施岸线保护修复。严格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管理,对海岸线实行分类保护、利用及整治修复,稳定大陆自然岸线的长度和保有率。对受损岸线开展整治修复,对砂质岸滩开展养护,对海岸侵蚀开展防护,稳步推进人工岸线的生态化改造、近岸构筑物整治与海岸景观修复,营造亲海空间和生态海岸走廊。
三是实施海岛整治修复。开展生态岛礁工程,改善海岛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恢复受损海岛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依据海岛水资源条件,合理配置大陆引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水淡化以及再生水和雨水资源。实施灵山岛等海岛生态岛礁建设工程,保护和修复海岛自然景观,提升海岛景观效果和景观价值,恢复受损海岛地形地貌,维护海岛典型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
四是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构建立体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强化重点区域的监测。加强湿地、海草床、牡蛎礁等典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及海洋健康状况监测监控,增加区域标志物种和珍稀濒危物种等的监测指标。
Q4
中国企业报记者:目前青岛市矿山生态修复取得了哪些成效?在此次生态修复规划中,如何进一步引导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唐文亮: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针对不同废弃矿山的现状,采取科学合理、经济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理,探索出了“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市场参与,多元化实施”的青岛思路,实现治理方式多元化、投资模式多元化、设计方案多元化、治理效果多元化,生态修复成效斐然。其中“山东青岛莱西市矿山生态修复及开发利用项目”,将废弃矿山修复与葡萄种植和葡萄酒庄建设相结合,有效盘活闲置土地,促进当地就业,获评自然资源部第一批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平度市大泽山区域矿山地质环境及工矿废弃地生态治理工程,治理区总面积4160余亩,为近三年全市最大单体修复工程,创新绿化模式,有效消除了地质安全隐患和集中连片视觉污染,明显改善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另外,胶州市探索了“矿山生态修复+植入项目”,西海岸新区、即墨区探索“矿山生态修复+耕地整理”等模式,盘活了废弃资源,最大程度发挥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次规划构建了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矿山生态修复和资源化再利用新机制,尽快形成在建、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矿山等“新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统筹解决新局面,全面提高全市矿山生态修复水平,将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青岛做出新贡献。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做出规划引导:
一是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源头保护。合理确定开发强度,提高开采节约集约规模化水平。优化矿山开发利用结构,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鼓励矿山企业强化创新意识,加强对废石、尾矿的资源化再利用,推进无尾无废矿山建设。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压紧压实矿山企业主体责任,加强绿色矿山动态监管。矿区生态修复保护坚持源头管控,扎实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义务履行工作,接受社会监督。
二是强化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资源化再利用。贯彻落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10部门印发的《关于做好青岛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资源化再利用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提升历史遗留矿区废弃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到2025年底,全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区域化整合历史遗留矿山图斑,“一矿一策”分类处置,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等七类修复方向,注重实效、综合治理、可持续利用,综合使用自然恢复、工程治理、转型利用等适宜的修复方式,统筹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和资源化再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