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深读|用文化之光点亮现代生活

2025-01-25 17:25 来源:大众日报

  文以载道,固本培元。2024年,齐鲁大地蓬勃向上的文化脉动,为强省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围绕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上下功夫、求实效,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并从深入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两创”、深入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个方面作出具体部署。

  当今社会,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呼唤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在这点上,山东美术馆馆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刚委员感触很深。从2020年起,济南国际双年展连续举办三届,每一届都火爆“出圈”。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自2024年12月中旬开展以来,山东美术馆、济南市美术馆两大主展区30余天入馆观众达30万人次,并多次登上社交平台热门打卡榜单。看展,已被不少家庭列入周末行程。

  报告提出“加强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杨晓刚认为,面向群众进行艺术创作和策划,推动更多优质文化资源下沉,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才能提升。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公共文化空间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更优路径,在提升公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我们将继续立足本土文化沃土,办好一个展、带活一座城;立足大众节庆习俗,找准切入点、服务到身边;立足当代审美需求,强化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打造城市艺术综合体,让文化场馆‘潮起来’,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日常生活。”

  “朱村保卫战的24名烈士、乳汁救伤员的红嫂、带领村民致富的王传喜,还有第一书记、‘红领书记’、社区书记……”说起沂蒙大地的红色典型,临沂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丁慎强代表如数家珍。

  报告提出,传承红色文化,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孔繁森精神,打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山东展示体验带。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沂蒙精神万里行”到“12345·临沂首发”,丁慎强注意到,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沂蒙精神在不断发扬光大。

  在丁慎强看来,如今,人民富起来、城市美起来、市场活起来,传承和弘扬的基础更加坚实。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代表,近年来他带领会员们打造了“蒲公英”“五个一百高质量发展服务团”“寻美·沂蒙”等品牌活动。他建议,创新红色研学、主题活动等形式,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传承弘扬沂蒙精神中承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推进革命老区向美向新而行。

  齐长城保护条例等颁布实施,“三孔”、泰山、石窟寺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成效显著,在全国首创设置文物保护公益性岗位,数以万计馆藏珍贵文物、重要出土文物得到抢救修复……作为文化大省、文物大省,山东织密系统保护“一张网”,文保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报告提出,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为一名基层文博工作者,我深知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重要性。”临清市博物馆馆长魏辉委员表示,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特征,一旦受损或消失,将无法挽回,必须严格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科学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在保护过程中,应注重保存文物每个时期的历史信息,确保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要创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做好以文化人、展示利用、数字赋能、传播交流的文章,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焕发时代风采。

  “我们的文化‘两创’潜力非常大。人工智能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提供了无限可能。”青岛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静怡委员给记者分享了一条关于中式纹样的短视频,数据显示已有4.6万转发量和1500余条评论。

  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传统技艺、国潮的内容圈粉年轻人、外国人。报告提出,推进一批文化展示体验项目,支持网络视听等文化产业发展。王静怡认为,山东是文化大省,仅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就有1.2万余项,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在文化展示体验项目的产品开发和情景设计,以及短视频、微短剧等网络视听内容的生产环节,引入人机交互、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术,可以让现代人、年轻人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进而增强认同感。

  “山东已有38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其中入选全国B类以上的专业16个,积蓄了一大批人工智能科研力量,形成了良好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平台,并与文化艺术学科融合探索,产出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如《虚拟茶文化》《人机交互戏曲传承》等。”王静怡建议,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加强校地合作,通过建立数据采集团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设计专项课题、建立培养机制等措施,为传统文化插上人工智能技术的翅膀。

  2024年,山东接待游客超9亿人次,旅游收入逾1万亿元人民币。在取得突破性可喜成绩的基础上,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多个方面作出部署。

  武城县县长王丽慧代表表示,武城文化底蕴深厚,京杭大运河绕境62公里,运河文化等源远流长,将深挖文化资源,激活更多文旅消费新业态。“我们将大力实施‘文化+’工程,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拓展研学、农旅、文旅等旅游形式,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强化与酒文化节、辣椒节、丰收节的互联互动,增加群众参与体验度。”

  在威海,一条串起湖光山色、星辰大海和众多历史文化遗存的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吸引诸多海内外自驾游客前来打卡。当地一位驿站老板说,旺季基本没有空房,吃饭也是一座难求。前不久,包括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在内,山东4个案例入选国家“第一批旅游公路项目”,数量全国并列第一。

  “旅游公路是以旅游交通通行为主,连接旅游景点或路侧具有旅游价值的公路。在具备普通公路的交通运输功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以路引景,变路为景,释放产业融合红利。”报告提出加快文化体验廊道和千里滨海、鲁风运河、红色沂蒙、黄河入海、长城寻迹、齐鲁天路等旅游公路建设,菏泽康辉国际旅行社董事长侯宪会代表建议,各地应练好发展文旅产业的内功,提升道路交通等文旅基础设施和设备水平,培育新业态新场景,丰富产品供给体系,走出不一样的创新发展路径。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