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企业发展的生命,是驱动城市能级跃迁最强劲的“新能源”。
日前,工信部公布了2022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山东有8个项目入选,青岛占其三——
青岛鹏海软件有限公司的鹏海软件工业大数据云平台项目、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基于新能源汽车充电安全应急管理的两层安全防护系统、华高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
这些试点示范项目示范期为2年,将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大数据重点产品和服务、行业大数据应用3大领域发挥“排头兵”的攻坚效用,推进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赛迪顾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的数据,2017年大数据产业规模为3550.2亿元。这个数字在2020年几近翻倍,达6388.0亿元。而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新闻发布上,该数字得以进一步刷新:2021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3万亿。4年后,更是有望超过3万亿。
这样的一块蛋糕,要怎么分?能分得多少?各凭本事。
去年,山东省大数据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预计到2022年年底,相关产业收入规模要突破1600亿。作为双核引领区域之一的青岛,今年一季度,大数据产业活跃度指数为84.8%,高于全省整体活跃度2.1个百分点,居全省领先地位。
青岛,省内已是领跑,竞逐全国又如何?
9月初,山东首次发布了《山东省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21-2022 年)》。
2021年,山东数字经济总量突破3.5万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占GDP比重超过43%。16地市中,济南、青岛双双领跑。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石,大数据产业也随之被置于聚光灯下——这个当前创新最为活跃、带动性最强的产业领域,已在青岛渐成规模。
从“数”上看,目前青岛有大数据企业逾 300家,其中纳入省大数据监测范围企业达218家,分布于生产、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等全生命周期环节;
打造了8家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包括6家数字产业化园区(大数据产业集聚类),2家产业数字化园区(大数据应用示范类);
从“质”上看,产业内不乏以数据为主要业务依托的头部企业:
在智慧城市赛道上深耕多年的“隐形冠军”海信网络科技,低调“修路”,为国内147个城市提供智能交通系统;凭借在 AI 计算领域的深耕与创新,中科曙光旗下公司曙光国际成为崂山区首批人工智能链主企业;提供生产、研发、采购、销售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檬豆网络,线上“突围”、助力传统产业专业升级……
包括本次有项目入选试点的三家企业,青岛鹏海软件、特来电新能源、华高数字科技,无一不是在自身细分领域重点聚焦大数据产品和服务。
纵而观之,300多家企业几乎覆盖了上游硬件、基础设备,中游数据采集、数据存储以及云平台、数据分析和挖掘,下游工业、智慧家居等融合应用,产业链条发展相对均衡,产业体系雏形已成。
产业链是完备了,这条路的前景到底怎么样?还是拿数据说话。
2012年至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至超45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1.6%提升至39.8%,但这依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1.5%。仅就山东而论,43%的GDP占比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标准51.3%。
换言之,数字经济的渗透率还不够,而这也恰恰意味着未来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眼下,青岛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设计已经基本成形,并先后进入落实阶段,其对提振实体的辐射带动作用让人充满期待。
大数据发展不仅需要技术,还要有思维方式的及时变革。它既是基础资源,也是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方法论。
2021年,《山东省“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明确 “到2025年,全省大数据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大数据企业超过 3000家”等产业发展目标,为产业发展立起“四梁八柱”;
2022年1月,《山东省大数据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并随即出台一系列具有首创性质的产业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大数据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充足保障;
在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十大方面工作之一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将“数字经济蓄势崛起”单成一段,着重点到了作为引领性产业的大数据;此外,《青岛市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也正在积极编撰中。
“靶向”引领的力度何以如此之大?
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本质上就是从“工业经济时代”向“数字经济时代”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数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智能生产、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激发新动能、培育新业态,可以说数据是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源。而在这一方面,青岛显然已经尝足了“甜头”。
从经济体量和产业规模上看,青岛的传统产业优势非常明显,丰富的制造业应用场景也随之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先行试验田。
2021年7月,青岛正式上线全国首个政企共建、市场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工赋青岛”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把工业互联网作为产业数字化的主要发力点,为企业提供改造服务和政务服务。截至2021年,平台注册企业达4842家、服务商395家,3381个需求被接单,共发布“工业赋能”“未来城市”场景清单1550个。
大数据的赋能之下,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进程正在提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也日渐成效。反馈在数字上,呈现出来就是正向增长的经济数据。
2022年上半年,青岛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相关企业数量达到585家,其中,汇集了互联网贸易、互联网平台、数字内容与媒体的数字要素驱动业企业增长最快,同比增长35.4%; 企业营业收入816.7 亿元,同比增长19.2%,数字经济相关领域依然是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8月初,山东省首个城市风光主题系列数字藏品“青岛印象”上线“海豹数藏”,让青岛在潮流圈又火了一把,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数据”无所不在的底层支撑力,大数据的牵引几乎可使所有产业受益。
论提振实体经济,三年攻坚行动重点聚焦的24条产业链——无论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还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抑或是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无一不与数据相关;
看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青岛已构建起以“一个云脑”为核心,“一朵云”“一张网”“一个数据底座”为支撑的数字政府底座支撑体系,接入 41个单位的121个业务系统、219个场景,用数字化手段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改革提供基础支撑;
延至更大范围的数字社会、智慧城市建设,学有所育、病有所医、行有所通、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大数据赋能。
不断丰富的案例和场景,正在悄然改变着这座城市的发展逻辑、演进路径,并在最大程度上完善着城市中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而借由日益坚实的基础框架,青岛亮出了进一步参与数据竞争的实力和雄心:
作为全国首批千兆城市,青岛已累计开通5G基站 2万余个,实现5G网络主城区全面覆盖、区市城区连续覆盖;获批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后将极大提升省际网间通信速度和质量。
算力是新生产力、算法是新生产关系,青岛也在加紧推进数据中心布局。
目前,全市1个国家级区域中心,山东轨道交通设备、电气机械等8个行业分中心入选全国一体化工业大数据中心(试点)名单。旨在推进数据交易和开放利用的青岛市大数据交易中心、海洋数据交易平台和工业数据资产评估中心已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山东分中心也已启动建设。
找准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构筑发展优势,大数据这座“富矿”青岛正愈挖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