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黑天鹅”和“灰犀牛”轮番冲击的上半年后,中国经济到了企稳回升的关键窗口期。
进入下半年后,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明显改善,稳定经济大盘的一系列政策开始见效,有效缓解了企业在成本端和生产端的各类束缚。但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依然不能忽视,多种因素叠加之下,经济发展的关键痛点聚焦于有效需求不足。
何为“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通俗点说就是“有需要的同时还买得起”的需求。有效需求是驱动生产和消费的源动力,是激活经济循环的关键穴位。
如何在下半年持续扩大有效需求,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复苏的关键,也是城市发展集聚资源、进位争先的关键。对于青岛来说也是如此,能不能完成既定发展目标,关键就在能不能创造更多有效需求。
1、实体经济是关键
持续扩大有效需求,最重头的关键点之一,就在于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尤其要让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充分发挥拉动有效投资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放大拉动作用,让有形的手发挥出逆周期调节的关键作用。
这不等同于“大水漫灌”,而是聚焦长远发展、经济支撑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拉动作用显著、突破“卡脖子”的项目要大力支持;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用地、能耗指标不能放松;而那些已经充分发展了的竞争性行业,依然还是要靠市场力量来自我调节。
有效投资拉动有效需求的落点,就在实体经济,在大项目上。
从数据来看,青岛撬动资源、以项目拉动有效需求的攻坚,在上半年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目前,青岛共有省市重点项目397个,其中实施类项目380个,储备类项目17个,计划总投资806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11.7亿元。上半年,青岛380个省市重点实施类项目(含156个续建项目、224个年度新开工项目),已全部开工;今年主要开展前期工作的17个储备类项目,已有4个实现提前开工。
这当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一批引领型大项目的快马加鞭,不仅填补了青岛的产业空白,更让青岛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中卡住了“生态位”。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的京东方青岛基地项目和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项目。前者是青岛“强芯扩屏”的重要一环,也是青岛“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项目;后者则是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配套最全、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园区,是青岛优势领域的再一次前沿探索。
仅这两个项目的投资,就超过了200亿元,待投产后创造的就业机会以及拉动的消费潜力,也极为可观,例如京东方青岛基地项目预计将带动就业1.5万人,这就是大项目对于有效需求的拉动力。
2、保护市场主体是重点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拉动有效需求,有形的手要发挥更大作用,从供需链条着手,精准调节资源配置,把束缚经济循环的堵点痛点打通。
而精准发力的关键点,就是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即便长远发展看好、市场前景明朗,往往也会因为种种原因,面临着短期资金链绷紧的巨大压力,只要能度过短期考验,企业很快就能复苏发展,可一旦资金链绷断,就可能“万劫不复”。
要持续扩大有效需求,重中之重就是要把经济循环的主要参与者——市场主体保护好,尤其不能让优质中小企业倒在短期困难中。
保护市场主体,正是青岛的重点工作之一。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青岛通过开展“春雨行动”,先后组织金企对接专题活动60余次,全面摸排规上工业、高科技、专精特新等11591家企业和770个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提供各类融资保障超过2000亿元。
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已累计退税、减税、缓税、降费420亿元以上,出台助企纾困财税新政180余条;新增债券额度516亿元,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居全国36省市第一;争取中央退税减税、清洁取暖试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专项资金160亿元。
精准发力下,青岛的市场主体规模逆势增长。截至2022年6月底,青岛实有市场主体2000917户,同比增长5.79%;今年上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31937户。其中,企业53047户,占比40.21%;个体工商户78593户,占比59.57%;农民专业合作社297户,占比0.23%。
3、新兴消费激发有效需求
内循环的关键在内需消费,这是经济发展的主驱动力,也是有效需求的重中之重。在提振消费方面,青岛成绩显著,尤其是新兴消费成为重要的拉动力量。
山东省出台的《新兴消费扩容2022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通过加快发展直播电商、做强首店首发经济、支持发展零售新业态等,积极促进新兴消费发展。而在《十大扩需求2022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列明“做强首店首发经济,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普及应用”的要求。
根据青岛市商务局最新统计数据,上半年,青岛市网络零售额949亿元,占全省网络零售额33%,稳居全省首位,同比增长29.2%,高于全国、全省增速26.1个和10.5个百分点。其中,龙头企业、平台的拉动作用显著,海尔、海信、京东昌益得、聚好看、天海藏、沃隆、天天购、美农、鼎商等一批网络零售重点企业,上半年网络零售实现864.5亿元,占全市网络零售额比重为91.1%,同比增长35.5%。
网络零售快速增长,得益于青岛的提前谋划布局。
2020年,青岛出台了《青岛市直播电商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推进实施直播电商“五个一”工程,构建一批直播电商产业集聚区和直播机构,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MCN机构,孵化一批网红品牌和培训一批带货达人,将青岛打造成中国北方直播电商领先城市。通过2年的发展,青岛带货主播数总计达3524个,位居全省第1位。
直播电商因此成为拉动青岛网络零售的重要引擎。
上半年,青岛直播47.2万场,同比增长101.2%;吸引消费者观看45.9亿人次,同比增长172.7%;参与直播的商品网络零售量9200.8万件,实现网络零售额204.8亿元,在全省排名第1。
首店经济是值得关注的另一大亮点。
“首店经济”是指一个区域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区域首次开设门店,使品牌价值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耦合,是城市商业活力的代名词。青岛市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面向世界的‘国际客厅’,其重要的抓手便是培育和发展IP经济、首店经济。”
首店的意义不仅在于销售额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增加消费新供给,形成国内外知名高端特色品牌聚集效应,提升城市品位和能级,进而刺激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
近年来,青岛持续为“首店经济”政策赋能,符合条件的品牌首店不仅能获得20-30万元的财政奖励,还优先享受融资、配套等便利服务。目前,青岛已招引各类国内外首店项目200多个,成为新消费的动力引擎。
有效需求可持续,经济复苏就可持续。多点发力的青岛,正用有效需求构筑起强劲的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