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广电·回澜听涛·8月2日讯】
在役护河山,退役建地方。青岛的军人,在这座驻军大市、兵员大市、安置大市,正在收获更多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大家知道青岛退役军人有多少?30多万,居全省前列。”
“为什么一定要做好退役军人服务?影响中心工作、事关大局稳定,必须做好服务。”
30多万退役军人,在孙刚眼里,依然是熠熠生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革命战争年代,他们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建功立业;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为加强政权建设、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发光发热;
新发展格局下,他们退役不褪色,继续为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念兹在兹,他们过得好不好?工作安排的如意不如意?这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青岛始终以“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为核心,以实现“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职业”为目标,实实在在地办难事、办大事、办实事。
自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正式组建以来三年有余,这个致力于退役军人管理保障的机构,始终秉持着更好地服务退役军人,妥善安置、合理使用的原则,使得人尽其才、各得其所,能在不同的“战线”上书写出各自的精彩。
2021年,青岛再次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了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的目标。新时代、新形势,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022年,是青岛力争“十连冠”的届中年。这个冲“十”的目标,也已写入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而目标远不止于数字,青岛已然掀起了尊崇军人、敬重英雄、关心国防、热爱部队之风,让更多的军人家庭受到尊崇、感到荣光。
“九连冠”的背后是实打实的付出和成绩。
两年来,青岛共接收安置1000余名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
创新完善“1+8”安置机制,共安置1500余名由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
为130余名符合条件的家属进行定向安置,做到“随来随安置”;
这样坚实有力的保障,在孙刚看来不仅仅是源于国家的嘱托,更是青岛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退役军人的今天就是现役军人的明天,退役军人安置的质量高不高、安置得好不好,直接关乎军心士气。”
目前,全市军创企业5100多家,涵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态农业等17个领域,吸纳退役军人、大学生等就业超过5.7万人。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发放创业贷款5000余万元,扶持军创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对这5100余家军创企业开展全覆盖、精准化联络服务。
除此之外,青岛又创新实施了“荣军康养”工程,通过引入社会化优质养老、医疗资源,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优先、优待、优惠、优质”的医疗、养老服务的民生工程。
“目前,我们已经与市立医院、海军971医院等7家医院、5家养老院和2家体检机构开展合作,重点优抚对象可以在合作医疗机构优先就诊、优先预约专家、优惠体检,可以预约优质养老机构并优惠入住。”孙刚介绍说。
服务退役军人、保障退役军人的权益,是国家层面部署推动的大战略。要真正为广大退役军人和军人军属办实事、解难题,就要整合力量、攥紧拳头、形成合力。
站在既有的成绩之上,新的征程青岛再出发,拿出实打实的政策把送给军人的福利进一步拓深砸实:
就业方面,山东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青岛中心揭牌启用,真正实现“一证一站式”服务;
居住方面,在《青岛市抚恤定补优抚对象住房优待办法》中,首次将现役军人及军属纳入住房优待范围。并于2021年12月1日起,正式推出退役军人住房公积金优惠政策:
比如,取消缴纳社保的门槛限制,将全体退役军人纳入住房公积金保障范围;
打通部队与地方住房公积金接续通道,在部队缴存的住房公积金退役后直接存入公积金缴存账户。
这种突破框框、集中力量、踏踏实实办事儿的魄力,正是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切实助力退役军人安居稳业,就是在共筑军政军民团结。
优抚帮扶方面,推出了“荣军”品牌系列工作:发放近30万张“荣军卡”、打造全国首条“荣军街”、率先搭建“荣军商城”、在全国率先实施“荣军微心愿”……
而在青岛最新发布的《优待目录清单》中,优待项目总数已增加到208项,其中14项属全国首创。
提到这份目录清单,孙刚言语间满是欣慰。青岛不仅在项目数量上全国最多,而且优待的范围、力度和水平也居于全国、全省前列。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突出特征。在这样一场新式“革命”里,退役军人也吹起了“冲锋号”。
2021年10月末,退役军人事务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退役军人事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构建“统一、智慧、融合、便捷、可靠”的退役军人事务信息化体系,实现“一库同享”“一台统管”“一网通办”。
建设数字青岛,服务退役军人正是典型的“大场景、小切口”。保障服务体系,有了数字化助力必然在功能实现和效能兑现上获得大幅提升。
2021年4月,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等多部门共同发起“荣军情”公益募捐。以“荣军情”微信公众号为募捐平台,引导社会各界按照“不限次数、不限数额、自觉自愿、量力而行”原则,进行爱心捐款。截至目前,已募捐800余万元。
当然,工作要落实、落细,还是要看人。2022年,是青岛作风能力建设年,对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来说,服务退役军人这是份需要用心用情用力的精细活。
“退役军人的年龄从20岁到近100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需求,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在全社会形成自觉自发尊重军人的氛围。”孙刚坦言。
笃行创新、狠抓落实,已成为青岛退役军人工作力求突破的金钥匙。军地合力、军民同心,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更好为退役军人服务,这份工作未来更宏阔、更细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