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业、宜安置,青岛打通服务退役军人“最后一公里”

2022-08-02 18:59 来源:回澜听涛


【青岛广电·回澜听涛·8月2日讯】

在役护河山,退役建地方。青岛的军人,在这座驻军大市、兵员大市、安置大市,正在收获更多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大家知道青岛退役军人有多少?30多万,居全省前列。”

“为什么一定要做好退役军人服务?影响中心工作、事关大局稳定,必须做好服务。”

8月1日建军节之际,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孙刚作客“局长与大V茶座”,言谈交流之间让这座“爱军之岛”、“拥军之城”更加真实可感。

30多万退役军人,在孙刚眼里,依然是熠熠生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革命战争年代,他们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建功立业;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为加强政权建设、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发光发热;

新发展格局下,他们退役不褪色,继续为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念兹在兹,他们过得好不好?工作安排的如意不如意?这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青岛始终以“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为核心,以实现“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职业”为目标,实实在在地办难事、办大事、办实事。

自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正式组建以来三年有余,这个致力于退役军人管理保障的机构,始终秉持着更好地服务退役军人,妥善安置、合理使用的原则,使得人尽其才、各得其所,能在不同的“战线”上书写出各自的精彩。

2021年,青岛再次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了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的目标。新时代、新形势,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022年,是青岛力争“十连冠”的届中年。这个冲“十”的目标,也已写入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而目标远不止于数字,青岛已然掀起了尊崇军人、敬重英雄、关心国防、热爱部队之风,让更多的军人家庭受到尊崇、感到荣光。

微信图片 ; ; ;
1、有所居、有所业、有所养,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九连冠”的背后是实打实的付出和成绩。

两年来,青岛共接收安置1000余名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

创新完善“1+8”安置机制,共安置1500余名由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

为130余名符合条件的家属进行定向安置,做到“随来随安置”;

于此同时,印发《关于提高未就业现役军人随军配偶地方生活补助标准的通知》,将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1000元提高至1200元,累计发放6000万元。


微信图片

这样坚实有力的保障,在孙刚看来不仅仅是源于国家的嘱托,更是青岛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退役军人的今天就是现役军人的明天,退役军人安置的质量高不高、安置得好不好,直接关乎军心士气。”

不仅在安置上落实,退役军人自主就业同样是重中之重。大处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小处看,就业也是提升退役军人生活质量的长远之策。;

目前,全市军创企业5100多家,涵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态农业等17个领域,吸纳退役军人、大学生等就业超过5.7万人。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发放创业贷款5000余万元,扶持军创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对这5100余家军创企业开展全覆盖、精准化联络服务。

除此之外,青岛又创新实施了“荣军康养”工程,通过引入社会化优质养老、医疗资源,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优先、优待、优惠、优质”的医疗、养老服务的民生工程。

“目前,我们已经与市立医院、海军971医院等7家医院、5家养老院和2家体检机构开展合作,重点优抚对象可以在合作医疗机构优先就诊、优先预约专家、优惠体检,可以预约优质养老机构并优惠入住。”孙刚介绍说。

在青岛,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微信图片 ; ; ;
2、做好顶层设计、优中选优,服务项目精益求精 ; ; ;


服务退役军人、保障退役军人的权益,是国家层面部署推动的大战略。要真正为广大退役军人和军人军属办实事、解难题,就要整合力量、攥紧拳头、形成合力。

站在既有的成绩之上,新的征程青岛再出发,拿出实打实的政策把送给军人的福利进一步拓深砸实:

就业方面,山东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青岛中心揭牌启用,真正实现“一证一站式”服务;


居住方面,在《青岛市抚恤定补优抚对象住房优待办法》中,首次将现役军人及军属纳入住房优待范围。并于2021年12月1日起,正式推出退役军人住房公积金优惠政策:

比如,取消缴纳社保的门槛限制,将全体退役军人纳入住房公积金保障范围;

打通部队与地方住房公积金接续通道,在部队缴存的住房公积金退役后直接存入公积金缴存账户。

这种突破框框、集中力量、踏踏实实办事儿的魄力,正是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切实助力退役军人安居稳业,就是在共筑军政军民团结。


微信图片


优抚帮扶方面,推出了“荣军”品牌系列工作:发放近30万张“荣军卡”、打造全国首条“荣军街”、率先搭建“荣军商城”、在全国率先实施“荣军微心愿”……

而在青岛最新发布的《优待目录清单》中,优待项目总数已增加到208项,其中14项属全国首创。

提到这份目录清单,孙刚言语间满是欣慰。青岛不仅在项目数量上全国最多,而且优待的范围、力度和水平也居于全国、全省前列。

此外,为了在全市进一步营造拥军优属的浓厚氛围,青岛还开展了“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归根”的活动。通过为烈士画像,让“尊崇英雄、关爱英雄”成为青岛的城市品格,擦亮青岛“爱军之岛、拥军之城”的城市名片。
微信图片
微信图片 ; ; ;
3、创新创意成就尊崇关爱,特别的“情”送给特别的人 ; ; ;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突出特征。在这样一场新式“革命”里,退役军人也吹起了“冲锋号”。

2021年10月末,退役军人事务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退役军人事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构建“统一、智慧、融合、便捷、可靠”的退役军人事务信息化体系,实现“一库同享”“一台统管”“一网通办”。

建设数字青岛,服务退役军人正是典型的“大场景、小切口”。保障服务体系,有了数字化助力必然在功能实现和效能兑现上获得大幅提升。


除去各创业服务平台为退役军人工作政策创制、预警预测之外,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正在努力完善以实现渠道全面覆盖、需求有效感知、服务精准精细的智慧化服务。而类似的创新创意,同样体现在社会化拥军和社会化帮扶上。


微信图片

2021年4月,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等多部门共同发起“荣军情”公益募捐。以“荣军情”微信公众号为募捐平台,引导社会各界按照“不限次数、不限数额、自觉自愿、量力而行”原则,进行爱心捐款。截至目前,已募捐800余万元。

当然,工作要落实、落细,还是要看人。2022年,是青岛作风能力建设年,对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来说,服务退役军人这是份需要用心用情用力的精细活。

“退役军人的年龄从20岁到近100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需求,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在全社会形成自觉自发尊重军人的氛围。”孙刚坦言。

笃行创新、狠抓落实,已成为青岛退役军人工作力求突破的金钥匙。军地合力、军民同心,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更好为退役军人服务,这份工作未来更宏阔、更细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