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互花米草刈割 超额完成任务

2021-11-24 14:52 来源:爱青岛

11月24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互花米草作为外来入侵物种,近十年来在我国沿海迅猛爆发,遍布全国海岸带,山东省7个沿海城市均有互花米草分布,给当地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和经济影响。省委、省政府对互花米草治理工作高度重视,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要求“防范继续扩散,力争尽快消除”。山东省专门制定互花米草防治实施方案,要求自2020年起,三年内基本消除全省存量,基本遏制扩散态势,全面提升综合防治能力。按照省上工作部署,青岛市迅速行动,深入开展治理工作。目前,已经在全省率先完成刈割工作,翻耕完成80%以上。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各项治理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互花米草为禾本科、米草属,原产于北美东海岸及墨西哥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滩涂湿地或入海河口,耐盐耐淹,抗风浪。互花米草是全球海岸带盐沼生态系统中最成功的入侵植物之一, 2003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首批 16 种造成严重生态危害和经济损失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互花米草作为唯一的海岸盐沼植物名列其中。互花米草的繁殖能力强,种子或植株可随风浪潮流四处漂流,条件适宜即能生长,可在周边近海区域生长蔓延。互花米草入侵、扩散不仅对滨海地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还严重危害区域生物安全和生态系统稳定。

一是破坏生物多样性。互花米草强大的根系会破坏近海底栖生物环境,威胁底栖生物和海鸟的生存,导致原生物群落生存空间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大量本土盐沼植物因竞争不过互花米草而逐渐消失。

二是破坏生态环境。互花米草生长密度大,在低中潮滩会形成“生物堤坝”,阻塞航道,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破坏潮间带及其他区域的生态环境。

三是破坏水产养殖资源。互花米草侵占本地海洋生物繁殖与生长滩地,经济价值高的蟹类、贝类等渔业资源在互花米草侵占区域基本消失,对水产养殖业造成损失。

由于互花米草繁殖能力强,可以靠种子和根系两种方式繁殖,又因其生长在潮间带,治理非常困难,且我国尚未发现本地的天敌和其他制约因子可以控制互花米草种群增长和扩散,因此互花米草的治理需要人为干预。

根据遥感影像动态监测,1988 年胶州湾滨海湿地就已经有互花米草分布,2012 年互花米草开始明显扩张,根据2020年7月遥感影像与无人机实地调查,青岛市互花米草总面积大约为1218.17公顷(约合18272.55亩),2021年部分区市对互花米草分布面积进行了重新实测,合计1312.09公顷(约合19681.35亩),比2020年增加了93.92公顷(约合1408.8亩)。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目前我市分布的1312.09公顷互花米草已经全部刈割完成,翻耕面积达930公顷,预计年度翻耕面积将达总面积80%,治理进度已在全省领先。

下一步,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存量区域互花米草治理,巩固治理成果,确保治理效果。对剩余未完成翻耕区域,考虑到多为分布分散、地形环境复杂、机械难以操作的实际,我们将组织专家组及各区市进行会商,提出精准对策,力争2022年上半年完成全域治理。对已治理区域,提前研究返青治理预案,定期采取无人机航拍和人工巡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巡查,一旦发现复萌势头立即按确定方式进行清除。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