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省长来青岛调研主题鲜明!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是青岛“必答题”

2021-10-14 21:37 来源:回澜听涛

10月12日至13日,山东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周乃翔在青岛调研新旧动能转换、经略海洋、科技创新等工作

这是周乃翔9月30日履新之后,首次到青岛调研。

周乃翔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扎实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创新之于当前山东的意义,可谓重大;新旧动能转换承载的期待,毋庸讳言。

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是国家赋予山东的神圣使命。自2018年以来,山东承担起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先试的重任,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

如今,山东省的新旧动能转换已“三年初见成效”,正向着“五年取得突破”加速迈进。

作为“三核”之一的青岛担当作为,成为带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周乃翔之所以主题鲜明地来青岛调研创新,也源于青岛在山东保持着创新的龙头地位。

640.webp (7).jpg

在调研中,周乃翔对青岛提出三点要求:

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走深走实,在高质量发展上奋力趟出一条路子来。

要树立全球视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

要积极构建创新生态链,大力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青岛能否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关键在于创新。

1

集聚优势资源

突破重点领域

一座以科技为引领的城市才是一流的城市。

要搞活青岛这座城,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没有别的路可以选——只有靠开放和创新

但创新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平均发力,更多的是依托青岛自身城市特色和优势,聚焦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和痛点难点,集中优势资源突破重点领域。

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体系完备,就是青岛得天独厚的优势之一。

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也正是科技赋能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的爆点——

1833家工业互联网生态企业、96个工业互联网垂直平台、41个智能工厂、111个数字车间、299条自动化生产线……

在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青岛创造了巨大的变化和令人瞩目的成果,加速形成了丰盈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力求用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为现有的产业赋能,重塑城市新格局。

逐浪新旧动能转换浪潮中,加大技改投入助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是重中之重。2020年,青岛全市技改投资依旧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带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成为工业提质增效的“加速器”,掀起了青岛传统产业的存量变革。

变化正在发生。青岛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距离新兴产业集群优势、创新企业主体千帆竞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苦干实干、久久为功。

海洋科技也是青岛的突出优势。全国近30%的涉海院士、近1/3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都在青岛。近几年,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新获批海洋药物、海洋腐蚀防护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深海水下滑翔机刷新了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只不过尽管青岛培育出以上这些新的“海洋科技之花”,但与厚实的科研“家底”比起来,科研优势还需更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同时,青岛还承担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这样的国之重任,如何用活、用好这些国家战略,对于山东和青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打开全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

在示范区和自贸区建设方面,如何在发挥改革创新引领作用,用足用活用好国家赋予的制度创新空间和试点权力尤为关键。

下一步,青岛还应努力探索出更多服务于国家战略、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在示范区和自贸区建设中体现出鲜明的“青岛特色”。;

2

精准发力

助推企业创新转型

创新,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品质。此次周乃翔来青岛调研,所行之处无一不体现出对企业创新的关注:

在海信全球研发中心,实地察看海信研发创新馆,详细了解产品研发、产业配套的情况;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实地察看自动化码头和空轨设备作业情况,着重关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在海尔智能研究院,察看海尔卡奥斯平台展厅,详细了解工业互联网、智能家电制造等情况。

不难发现,这些“核心”岗位部门都是企业创新驱动的策源地,它们孕育着能转化为收入与利润的想法,保有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近年来在青岛愈发有着“游刃有余”之感。

2020年8月,青岛市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制定出台《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真金白银”地鼓励民营企业改革创新:

比如,对实施技术改造并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和入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山东省100强等荣誉的企业给予奖补。

不久前,2021年度青岛市小微企业创新转型项目网上申报及初审工作结束,共有79家小微企业通过初审,设备投入金额达2.5亿元,拟申请资金补助4043万元。

“上规、上市、上云、上榜”不是口号,青岛正在以“创新”为抓手,逐渐培育起以大企业为引领、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为骨干、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为基础的创新梯队

此外,针对人才匮乏这一阻碍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青岛一直在“招才引智”上寻求突破口,九月末于上海搭建“青沪智谷”,就是其中有力举措之一。

而就科创最大难题——成果转化不畅,青岛则把功夫用在了“研发”与跟“技术需求”的对接上。

青岛系统梳理了在海洋监测装备、新型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建立了14个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由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加速项目、奖励等各类创新政策资源正向流动,让企业站定创新C位。

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开放合作突破资源瓶颈,精准服务加速成功转化,青岛正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入持续创新的意愿和动能。

3

要素汇聚

形成创新生态

创新是系统性工程。资金、人才、政策等多种要素汇聚、循环、共生,形成一个能够自循环的创新培育生态,才能滋养出一座创新力勃发的城市。

发力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支持。

2021年4月,青岛向35家企业或单位的创新平台兑现奖补资金,共计3550万元;

支持企业牵头组建的创新创业共同体“揭榜攻关”,为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运行和发展提供最高2000万元的资金保障;

今年,青岛市科技局科技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比重达到81%……

“真金白银”的兑现,足以显出青岛对创新的重视。青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也正在为企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2021年3月,青岛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首进全国前十;

8月底,青岛已备案私募基金数量达到1457只,排名全国第十;

9月24日,第30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发布,青岛在全球金融城市的角逐中冲入前四十(第38位)。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创新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在新一线城市的体量、全国前列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加诸于青岛名前的硬实力“title”之外,从提升人才幸福感着手的各项“细节”,正在不断增添着青岛在人才心目中的加分项:

在给予租房补贴与住房优惠之外,青岛还于2021年9月30日青颁布《青岛市招才引智工作站管理办法》。打造“人才驿站”,提供免费职介、特价住宿、政策代办、创业赋能等基本服务。

青岛入选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不断推进的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提升城市品质工作正让青岛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做大做强产业链,这对城市生活中的每个人来说,就是更多选择的就业岗位与实实在在的工资待遇。

企业、资本、人才,多种元素融合促进、协同发展,在青岛形成了良性生态, 在2021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中,青岛位列13。诸多利好条件为创新打造基底,创新将还城市一个精彩未来。;

4

置顶创新

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

面临国际经贸格局重塑、产业链供应链重组的挑战,“创新”起到的不仅是“一子突破”的作用——破解核心技术与关键环节受制于人的局面,更起着“激活全盘”的作用——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在区域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创新能力,也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苏州产业的快速发展,就与置顶“创新”息息相关。2020年,苏州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二五”期末 2.61%增长到 3.7%左右,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 11 年居全省首位,各类众创空间累计孵育创新团队4000 余个。下一步,苏州还将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培育高端产业创新平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成都“新经济”的加速跑,也离不开创新策源能力的提升。在规划建设成都西部(成都)科学城、打造“核心+基地+网络”联动发展格局的同时,成都正建设总面积1000万平方米的54个高品质科创空间。下一步,成都还将主动聚焦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如果对比经济结构、发展实力与青岛相近的宁波和无锡的话,会发现虽然路径有不同,但“创新”都是布局的关键。

宁波“单项冠军之城”的炼就,不仅需要对细分领域的长期关注,更重要的在于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人才底蕴先天薄弱导致创新动能不足,曾是宁波的“心头之痛”,对此,宁波近年来通过引进强校强院强所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集聚人才团队。更重要的是,宁波在引进平台与团队的同时,更注重与企业需求的高度匹配,从创新开始就注重产学研的转化。宁波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初步建成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

“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是无锡“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与“产业”深度绑定之外,高强度要素集聚也是无锡“创新”的重要特征。无锡全面启动建设的太湖湾科技创新带,集聚了无锡90%的省部级科研院所、90%以上的生态旅游资源、60%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70%的高层次人才,以约占无锡1/10的面积创造出超全市1/3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科创带的打造,带来的不仅是创新策源能力的提升,而且全面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主动融入G60科创走廊、G42产业创新带建设,推动构建创新经济生态圈。

创新不仅是现实需要,更是储备后劲。面对新形势新变化,青岛加快推进转型创新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而创新这一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在借鉴其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更应该直面问题,从城市发展的实际问题与产业所需出发,形成创新生态。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考题,青岛以“创新”作答,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