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要“硬”,生态环境要“强”——这道城市生长的“双赢”必答题,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要求新、力求变。
强省会王者归来、副中心城市迅速崛起、大城市互相抱团……分化已始,变局之下的青岛要如何擎起山东的经济龙头?
大处布局、细处落子,以“城市功能品质”为核心的软实力之争,禀赋资源优越的青岛又如何顺势而为、置换硬成果?
9月14日,在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十四五”专项规划政策解读系列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发改委、青岛市商务局、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分别发布了相关规划。
《青岛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
要建设1个中心——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
提升2大功能——核心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
突破9大产业——构建“5+4”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入融合。
《青岛市“十四五”高水平对外开放规划》提出:
青岛市要建成山东更高水平开放发展的桥头堡,成为国家纵深开放重要战略支点和新发展格局关键枢纽。
具体到“十四五”期间,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把青岛打造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战略支点,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世界知名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青岛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
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稳步提升,环境安全有效保障,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奔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新起点。在这个关键节点上,青岛显然已经擘画出精细的“任务书”和“施工图”。
1
发展现代服务业
赋能“青岛制造”的多种可能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城市的扩张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在这个价值创造、撬动经济的新战场,青岛锚定“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是有充足的底气的。
“十三五”期间,青岛服务业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2021年上半年,其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到62.4%。
尽管综合经济考量下,数字已经不能简单地与经济发达程度直接挂钩,但这样的规模和体量已呈现出现代服务业巨大的能量和极广的辐射面。而想要稳住这块经济发展的“压舱石”,青岛关键要干好这两件事儿——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
盯紧生产性服务业,即“5+4”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中的“5”:
现代物流,打造全国主要的国际物流中心,争取2025年物流业增加值超过1600亿元;
现代金融,打造财富管理为特色的金融中心,争取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
信息服务,建设工业设计和软件服务高地,争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商务服务,打造国际高端商务会展平台,争取规上商务服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5%;
科技服务,建设国际海洋科技服务中心,争取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15%。
从本质上来讲,这“5大”都是在成本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的、专业化的分工。换言之,要有坚实的产业底子和良好的外部条件才有“服务业”的概念。反过来,生产性服务业的爆发最终还是以反哺“制造”为目的,重“生产性服务业”就是重“制造”。
青岛以工业立市,想要重振立市之本、给工业占比留出空间,并不能简单地“抑三扬二”,而是要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两业融合”上下狠功夫,从研发、设计、咨询、金融服务、物流这些上游端、下游端着手发力,从而实现制造业产品附加值的跃升。
比如“问道上海”,青岛的关注点多集中在金融领域,就是要从标兵身上学习给中小微企业精准滴灌的造血能力。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图的依然是“制造强”。
而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主体,知识性人才有别于车间里的工人、农地里的农民,他们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这也就意味着城市不得不卷入人才竞争。想要把人才长期的留下来,除了生产性服务业创造的工作机会,青岛同样要关注公众在意的城市的气质与品质,也就是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中的“4”——生活性服务业:
精品旅游、现代商贸、文化创意、医养健康。
所谓“筑城卫君,造廓守民”,城市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发展,正是提升城市中“人”的高品质体验。
2
更高水平开放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站在开放的最前沿,青岛对未来五年的任务设定很“实”:
上合示范区“一带一路”合作新平台基本建成——与上合组织国家贸易额年均增长30%,双向投资合作年均增长25%;
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高质量发展——外贸进出口突破310亿美元,跨境电商等新消费模式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以上;
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基本建成——货物进出口额年均增长7%,服务进出口额年均增长8%,跨境电商年进出口额达到800亿元规模;
国际双向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利用外资累计达到350亿美元,过亿元项目引进内资累计达到1.2万亿元……
在青岛市商务局发布的这份7项任务、共计56条具体措施中,确实能看到国家战略叠加之下、青岛汇聚全球要素资源的优势,是机遇。但同时后疫情时代,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给青岛外向型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有很多,这是挑战。
具体而言,对外,青岛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自主品牌出口占比还是有限,这在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后优势会进一步稀释。
对内,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并不十分突出。比如被寄予厚望的上合示范区和自贸片区,引领效益在同类竞争中略显下风。
而想要盘活“双循环”,依然要靠“创新”带。
“新”,在“业态”。数字化是大趋势,新基建是构建双循环的核心。场景互联网和智能供应链,不仅是零售企业的投资风口,同样是贸易数字化、助力双向投资优化产业结构的不二法门。
比如,在新基建的加持下,加快推进仓储物流供应链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与运营商合作方推进5G在零售领域的战略应用和创新发展,这都是跨境电商爆发式跃迁的有力助推器。
“新”,在体制机制。想要打好两区和功能区发展攻坚战,需要在平台层面整合提升,不断拓展青岛的国内国际“朋友圈”——资本市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正在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想赢得资本的青睐,要在“投资环境”上下功夫:
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公正高效法治环境、开放安全的发展环境、智慧活力的人才环境。样样过硬,“优”无止境。
3
外柔内刚
以生态倒逼经济优化、产业转型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命题下,青岛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隘口,找到了不同的答案:
释放绿色同样可以驱动红利,践行低碳同样可以刺激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少污染排放不仅仅是刚性指标,不仅仅能直接规避其附带的健康及经济损失,同样能借由市场化改革倒逼企业创新、助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作为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青岛一直以“在全国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为目标。这是挑战——难在产能替换,必历“断腕之痛”;也是机遇——降低碳排放的快捷方式,就是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进步来节能提效,而这也正是青岛加快“腾笼换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部署“大能源”战略,青岛押在了“氢能”上。根据规划,到2022年,青岛要建成10座以上加氢站、推广600辆以上氢燃料电池汽车,培育超过5家氢能相关企业,氢能产业年产值达到50亿元。
在氢能应用中,氢燃料电池汽车无疑是前景最广泛的领域,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氢能应用方向之一。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目标分别为1万辆、10万辆以及100万辆。这其中的财富密码,恰恰写在青岛的产业布局之中,汽车产业正是青岛的支柱产业之一。
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的时代走过来,青岛有动力也有实力发掘出新增长点、新投资,最终实现经济、能源、环境、气候的和谐共赢。
天蓝、地绿、海碧、水清、土净,这是美丽的青岛,亦是市民的“烟火人间”。对于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