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程度,衡量着发展高度,彰显着城市温度。
华山路16号小区,通过补绿种绿、捆扎飞线等措施,配套设施陈旧、卫生死角遍布、地砖凹凸不平等问题成为了“过去式”;
宁国一路23号院,垃圾分类房替代了原来的废品存放处,捡废品的孙老汉在接受相关培训后,变身成为了垃圾分类“指导员”;
泰州路16号附近,涉嫌违法搭建的商户共有6家,总面积达107平方米,街道中队依法下达相关法律文书,已经启动了施工拆除程序;
夏津路10号院,200多位来自街道、一线工作组的工作人员及红色合伙人志愿者对小区楼道进行清理,截止目前,即墨路街道已累计清理开放楼院、背街小巷20余处、清运垃圾50余吨……
无论是为旧小区打造“高颜值”,还是违章建筑的拆除,都是青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的不同方面。
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创建是细微又系统的工程,有的是通过合理的城区布局、完善的硬件设施、整洁的市容环境等,建好城市的“面子”,有的是通过社会公德的宣传、文明习惯的培养、和谐氛围的塑造等,做好城市的“里子”。
这些与“文明”相关的城市“面子”、“里子”,不仅需要政府各级部门的落实与推动,也需要每一位市民的参与,共同丰富城市的发展内涵,让“文明”的气质成为城市的竞争力。
;突出“实干”,“攻”出实效
“创城”涉及拆违治乱、改善环境等各方面,这些问题看起来琐碎,但是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一场城市全方位的“大考”。对青岛来说,推动市容环境整治、城市换貌更新,正是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需要以冲锋的劲头打开局面、交出答卷。
更重要的是,青岛文明典范城市的创建,也是对思维方法与工作作风转变的推动,激励青岛的“关键少数”从差距中看到紧迫感、从问题中看到责任心,动员全市上下汇聚打造文明青岛、幸福城市的合力。
在落实“创城”的过程中,压实工作责任是关键。
比如人行道失修难修的问题,需要真正到现场“走一走”才能知道;垃圾乱堆乱放的问题,不仅需要即刻清理,也需要长期维护;而城市更新、拆违整治的问题,可能涉及相关街道、行政执法等各个部门,需要多部门联动,而且如果没有不间断开展督导检查、定期通报进展情况,就很难将工作真正“攻”出实效。
如果不强调“实干”,就会为得过且过、推诿扯皮留下空间。只有明确责任分工,形成闭环责任链条,每项任务才能有实实在在的抓手。也正是在“实干”的层层加压与全民动员下,青岛城市的各个细节正在发生着变化:
3万多名志愿者走上城阳区的交通路口、窗口单位;
近5000平方米违建在崂山区对将军山、浮山、午山等综合整治中被拆除;
市北区梳理出187个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突出问题,开展“187攻坚行动”;
市城乡建设局联合市城管局等部门,摸底排查需整治线缆长度2253公里,涉及216个老旧小区,计划11月底前完成整治;
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则启动全时全域智慧警务勤务,持续优化城市交通秩序;
市城市管理局持续推进拆违治乱攻坚行动,充分利用社会综合治理等既有网格管理平台和信息系统,积极探索引入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监测等科技手段精准助力,通过各类政民互动和媒体监督平台,广泛受理市民反映的各类违建问题。截至7月底,全市已累计拆除各类违建315.1万平方米,其中存量违建281.5万平方米、新生违建33.6万平方米,提前完成全年计划……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创建靠民”,青岛就是要把文明城市的创建建立在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上,让“人”的文明成为城市文明的灵魂。
在青岛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机场车站,一幅幅简洁生动、主题突出的公益广告与城市景观、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把文明的温度与价值送到市民眼底心间:
要争当优美环境的维护者——不乱扔杂物、随地吐痰,不损坏公共设施、花草树木;不乱穿马路、乱闯红灯,有序上下车,礼让斑马线;不争吵谩骂、使用低俗语言,遵守法纪规章、公序良俗,维护平安社会环境。
要争当崇德尚礼的践行者——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知礼仪、重礼节、讲礼貌,以嘉言懿行彰显谦谦君子风、优雅国际范。
为了让文明价值观看得见、摸得着、离得近,青岛也一直在将“文明”落实落细落小,进而化作市民的自愿自觉。
作为国家46个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青岛经过三年的精心施策、全方位推进,已按期完成国家确定的试点工作目标,探索形成了生活垃圾分类的“青岛打法”。不管是社区宣传,还是智慧分类,都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积极配合。逐年提升的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分类准确率,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明细胞。
此外,相继展开的“让岛城更文明”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也在为创城提供着强大的精神支撑。
比如青岛公交“红叶红”志愿者,已然走上街头用实际行动支持创城:清理候车站台的小广告、礼貌引导乘客排队候车、督导乘客出示健康码……他们不仅为乘客提供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乘车环境,同时也擦亮了一个城市志愿者“品牌”。
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服务、文明礼仪、文明施工、文明餐桌……青岛持续深化公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使“文明有礼”潜移默化地体现在每一个市民的举手投足之间,在日常过马路、等候公交车等琐碎小事之间。
人的精神在凝聚,城市精神在升华。文明的力量,也必将成为青岛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
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媒体监督
问题的发现、差距的找寻,目的不只是停留在问题与差距的表现上,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务求实效,凝聚“爱青岛、让青岛更美好”的社会合力。
在“创城”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的推进过程中,青岛市广播电视台以《问政青岛》为主阵地,以镜头为媒,以话筒为笔,以痛点为焦点,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反映一系列城市问题为创城贡献媒体力量。
2021年7月14日起,《问政青岛》切换成“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专题问政模式,主动发现问题、接受媒体监督也已经成为青岛各区市、部门的自觉行为。
比如台东商圈周边居住环境欠佳,存在私搭乱建、公共空间被圈占的情况。问题一经曝光,市北区政府立刻行动,派遣专人现场查看并制定措施。截至8月11日,已拆除私搭乱建5处、圈占区域的铁门和栅栏门2处,清运各类杂物,圈占区域全部清空。
针对青虹路、兴阳路、白沙湾路存在的破损积水问题,节目一经播出,城阳区作出积极反馈,及时疏导清淤,更换雨水管线并修补路面,还路面以清洁,还市民以方便。
针对海尔东城国际南北区间路附近、枯桃地铁站周边等地绿化带苗木枯萎、垃圾囤积的情况,崂山区城市管理局迅速与有关部门展开对接工作。厘清责任归属,进行规范整改,清理枯萎苗木,回收枯枝杂草,让绿化带焕发生机。
可见,细致入微的“放大审视”也带来了城市、区市愈发精致、精细的管理——更加优良完善的公共设施,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更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青岛正以“市民需求”为尺度、加速补齐文明城市创建短板。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创建,是让在城市中生活的每一个人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课题,也是以“文明”为切口、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实践行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青岛,正在酝酿着更多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