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问题探讨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一答。
9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关于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21-2026年)的批复》:
为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支持城市重点区域开发,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原则同意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建设2号线二期、5号线、6号线二期、7号线二期、8号线支线、9号线一期和15号线一期等7个项目,规划期为2021-2026年。
近7个月来,青岛是首个拿到国家地铁项目批文的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的不仅是城市功能的提升,更是产业格局的塑造,尤其是以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新基建”的崛起,正在展示出在提升产业能级、集聚优质资源上的乘数效应。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基础设施”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被重点提及,在第三节第十一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中,明确了发展方向——
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在以地铁等为代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强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青岛抓住了新兴产业投资机遇,通过布局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基础设施,在新基建的排位赛中领先起跑,为城市发展的未来模样开拓新的想象。
01
发力新基建,培育增长点
在“青e办”APP上,企业群众办事实现了即时感知、定向推送、智能处置、免费快递审批证件批文,青岛行政审批进入“无感”时代;
在数字化、智能化道路上不断进阶的海克斯康智慧产业园,通过“ 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赋能产业、提供汽车智造、智慧医疗等解决方案的同时,园区还借助5G实现了高效的运维管理……
既能促消费惠民生,又能调结构增后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正在为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青岛在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具备基础与优势:
青岛市是首批5G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全国第二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作为规模最大、生态引力最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海尔卡奥斯连续两年位居工信部双跨平台之首,此外青岛已有各类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59家;
青岛提出聚焦实体经济布局,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是重点打造的一流产业集群,前不久,由特锐德特来电牵头承担的“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新能源充电运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被认定为“全球最大充电网络综合安全管理平台”……
之所以发力新基建,是因为青岛读懂了新基建的趋势与机会 。新基建不仅能为城市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抢占区域竞争高点注入新动力,也是结合青岛产业特点与区域功能的发展诉求。
从产业特点来看,青岛以制造为本、以工业立市,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推进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以及企业形态变革,必须通过布局新基建来提供有力支撑,以抢抓数字经济主动权。
从区域功能来看,区别于城市的单打独斗,城市群正逐渐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近日,《胶东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印发实施,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有了“施工图”,需要新基建的布局来补足地理边界限制、区域能源安全保障不足等短板,提升城市间互联互通水平。
02
提升城市功能,拉开发展框架
青岛“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坚持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方向,推进城市设施建设向功能建设转变,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事关青岛长远发展的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重大基础设施,夯实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基础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是关系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保障,涵盖交通、能源、水利等各方面,与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息息相关。
从近处来看,市政道路的打通、交通路网的优化等,都是城市功能的完善与城市品质的提升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需求的有机结合。
地铁1号线、8号线、4号线、6号线一期项目,以及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项目,都是拓宽青岛主城区发展空间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产业发展拉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刚刚获批的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无疑是提振城市信心的一剂强心剂,算得上今年至今青岛收获的最大惊喜。一方面,投资拉动经济增长,7个项目投资980亿多元;另一方面将切实提升城市品质与竞争力。项目建成后,形成共10条线路、总里程370.7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7个项目不仅让地铁网络更加紧密,对城市格局也将产生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以开放为核心优势的青岛来说,能不能构筑起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关系到能不能昂起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建设高能级湾区大都市。
2020年6月30日,总规模1000亿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设立,主要投向胶东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升级改造项目,全面推进胶东经济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速培育胶东经济圈新的经济增长点。
03
敞开怀抱,引入变量
在“铁公机”为代表的传统基建不断拉开“大青岛”发展格局的同时,具有鲜明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特征的新基建正在不断丰富着青岛的产业图谱,这也需要青岛更加敞开怀抱,引入更多“变量”。
这对青岛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意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青岛拥有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顶级的开放主阵地,已经搭建起了中德、中日、中韩、中以等国际客厅,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人才等高端要素的快速集聚上优势明显。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耦合,可以提供更多市场格局、商业模式变动的新思路。
这也要求青岛应用场景的进一步开放。无论是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打造,还是5G基站的建设和应用,场景是技术业态、算力算法等落地的重要试验场。比如山东港口青岛港搭建的5G+MEC网络,使得桥吊远控系统能够快速、稳定地实时传送视频和指令,这个“5G+自动化改造”项目还入围了“2021港航物流业TOP30创新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很多是立足城市发展未来需求的项目,有着十分值得期待的升值潜力,青岛正在鼓励民间投资进入,与市场主体分享未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
2020年12月31日,青岛发布《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若干措施的通知》,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和重大公共服务领域项目建设,而且在“四新”经济、交通设施等领域进行重点支持。
这些领域都是青岛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关键环节,向市场开放这些项目,就是与市场分享未来的红利,青岛正不断用市场的逻辑为民间投资打开“门路”。
引入变量,打开格局,青岛城市能级的跃迁,势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