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经济活力。哪里的民营企业活跃,哪个地方的经济就有活力。
近几年,频受大家热议的南北经济活力的差距,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南北民营经济的差距。作为北方经济重镇,青岛的民营经济活力不足而时常被吐槽。
知不足而奋起。青岛为寻求城市新动能的崛起,持续3年用力推进壮大民营经济发展,主动找差距、针对穴位有的放矢,以“首创”的态度和行动,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效。
近日,青岛市工商联发布了“2021年青岛民营企业100强”系列榜单。榜单以320家自愿申报的民营企业为评估对象,参考山东省评选结果综合评选出青岛民营企业100强、制造业企业10强、服务业企业10强、农业企业10强等名单。
其中青建集团、新希望六和集团、新华锦集团位列榜单前三名。
入围的青岛民营企业100强,背后折射的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入围企业在产业分布上,有一批新动能强劲的希望之星,未来有望涌现更多的民企冲击全省、全国百强榜单;在入围门槛上,公示的民营企业100强上年度营业收入总额为12.98亿元,同比增长41%。
青岛民企百强的出炉,也为评判青企在山东省排位情况提供了新的参考数据。
8月27日,2021年山东民营企业100强、行业领军10强、创新100强发布会在山东大厦召开。
2021年,除万达国贸集团无排名外,其余青岛民企百强前五名均进入山东民企前50名。在山东百强民企中为青企收尾的,是第92名青岛康大外贸集团。该企业在2021年青岛民营企业百强榜中由24名晋升至第15名。
可见在山东激烈的民营企业竞争中,青岛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但也还有不小的进位发展空间。
创造发展机遇
成全发展机会
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青岛民营经济,在榜单与排名之外还有一股子韧劲儿和冲劲儿:
9月1号,于北京召开的全球独角兽大会新闻发布会宣布,2021第三届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大会将择期在青岛即墨区举办。新经济、新基建、工业互联网、风险投资,高端平台、风云际会。这势必会为青岛民营经济的发展,立定全新的风向标;
9月3号,市政府新闻办详解《青岛市“十四五”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具象、量化的成果要求——
到2025年,青岛市实有民营市场主体将达到260万户,民营企业总量突破100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50%以上,民营经济税收占比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稳定在50%以上,民营经济吸纳就业占比稳定在80%以上。
不管是短期冲刺,还是中长期愿景,都能明显感觉到青岛民营经济的张力和民企的“自发力”。
回到榜单上看,挤进百强中的青岛13家企业,仅就产业分布而言仍以制造业为主导,但入选企业有了不小的变化。比如日日顺供应链、青特集团、康大集团,都是首次上榜企业却表现强势:
日日顺供应链,深耕供应链管理,2020年营业收入140.36亿元,同比增长35.7%;
青特集团,业务涵盖专用车制造、汽车车桥生产、汽车零部件生产等多个领域,销售收入126.74亿元,同比增长38.2%;
康大集团,涉足集食品制造、宜居地产、旅游开发与生物科技,销售收入126.44亿元,同比增长33.6%。
从这三家有代表性的民企足见,民营经济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已然找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破题”方向——不再拘泥于单一领域,而是围绕建链、铸链、延链深耕产业布局。
再来看青岛百强民企,纵览制造业企业10强、服务业企业10强、农业企业10强,以及创新企业20强、创新潜力企业20强,虽然头部竞争依然激烈,但仍能看到不少“新”面孔。比如青岛渤海科技有限公司、森麒麟轮胎、青岛有屋智能,大有“新经济”发力、乘胜追击的意味。而这背后的底气,源于青岛民营经济对“后发崛起”的有意成全。
在数字化转型这条路上,青岛民营经济可谓不遗余力。
2021年,青岛民营经济目标明确提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4600家,培育20家隐形冠军,新增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省瞪羚企业20家,培育认定5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这背后依托的是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建设,也有赖于智能化技术改造的落地推广。
而作为“点睛”的神来之笔,全国首创的青岛民营经济创意会,更是在最大限度上缩短了“头脑风暴”到“实现操作”的路径。从2019年创办的第一场创意会至今,创意项目总投资额超160亿元,共有29个项目入选全市百家企业创意创新重点项目库,其中有22个项目已完成落地,落地率超过75%。
蓄势而发,终有所成。榜单排名不能说明一切,却着实能看到青岛民营经济正在主动转、高效转,越来越活。
以资本撬动资源
助力民企做大做强
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因为民营经济相对而言存在信息不对称、抗风险能力弱、抵押担保不足等问题,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痛点难点。如何降低融资成本、扩大融资渠道、完善多层次融资体系、促进资源要素向高效市场主体流动,考验着城市以资本力量助力民企做大做强的能力。
9月10日,“普惠金融青岛行 我为企业办实事”暨“金企互通 共赢未来”即墨行活动举行,现场发布了“即墨金融服务平台”,7家银行保险机构与7家企业分别签订合作协议。
这是青岛从2021年6月启动的“中小企业服务月”融资服务活动之一,组织动员全市银行业保险业力量深入七区三市,根据各区(市)的经济结构、产业特征等特点开展金企对接专场,通过搭建金企面对面交流平台,将金融服务精准送达市场主体。
在优化资源要素供给、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面前,青岛不仅有产业资本对接的平台,而且通过持续推进万名企业家资本市场培训专项行动,增强企业家的资本市场意识。此外,青岛更注重城市资本市场生态的打造。
2021年3月,青岛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首进全国前十;8月底,青岛已备案私募基金数量达到1457只,排名全国第十位。7月29日,青岛融资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这是青岛首家政府性再担保机构,填补了青岛融资担保行业中再担保市场的空白。青岛积极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母基金在青设立子资金,已取得实质进展。
日前,《青岛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发布,提出要支持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环保以及民营和小微企业等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而且9月2日设立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更加突出对企业成长性和创新性的要求,这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集的的青岛来说,是借力资本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也为民营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开辟了新的通道。
优化营商环境
释放企业活力
营商环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是企业选择城市的吸引力,也是成长发展的信心与竞争力。尤其对民营企业来说,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来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更为关键。
与土地、税收等政府的让步,政务服务、行政审批的流程改造提档加速相比,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道路上,青岛正在拿出更多硬实举措:
《青岛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于2021年3月正式施行;
4月,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又会同市有关部门梳理制定了《青岛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2021年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为营商环境的公平性和开放性提供制度保证;
编制全市告知承诺制证明事项清单,实行告知承诺制的证明事项达346项,切实从源头上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
持续推动“民告官”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出声出解,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持续保持100%,庭审中发言的占比79.21%。
如何丰富服务对象的层级,如何让不同行业、不同体量、不同赛道的企业都能够获得精准匹配的公共政策,打破普惠式“大水漫灌”的服务均值,让多元的企业在多样的精准服务中更有获得感,这也是青岛在读懂企业需求之后发力的营商环境优化方向。
因为青岛要打造的产业生态,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青岛瞄准差异,用“量体裁衣”的方式精准施策。
;“审批服务官制度”试点推进,编写《青岛市民营经济政策一本通》,“一企一策”确保企业优惠政策应享尽享,从企业找政策变成政府梳理政策送企业,这些转变都是青岛优化营商环境给予企业获得感的行动。
青岛正在从需求出发、从痛点出发、从生态出发,激活民企活力,实现千帆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