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力量“落地生花”,青岛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放眼全国、全世界,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
5月7日,2021青岛•全球创投风投大会开幕。这场为期两天、以“创投风投创时代,创新创业创未来—打造高质量资本聚集高地”为主题的盛会,吸引了来自全球学界、投资界、产业界的百余位领军人物,再度奏响青岛建设全球创投风投中心、打造高质量资本聚集高地的“最强音”。
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胡家夫眼里,“青岛作为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一直走在金融业开放新格局的最前列”;上海证券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卢大彪认为,“青岛市正在成为创新资本新集聚的高地、中国北方上市的新高地”。
创投风投在衔接创新链、产业链,畅通金融链、人才链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自2019、2020连续两年举办全球创投风投大会,青岛正在加速形成更优的政策体系、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在前期推出的“创投风投十条”的基础上,青岛发布了进一步支持打造创投风投中心若干政策措施,着眼“募得着、投得准、管得好、退得出”,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支持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配套措施更完善:
落户青岛的创投风投机构,符合有关条件,可享受最高5000万元的落户补贴;注册在青岛的创投风投机构投资青岛种子期科技型企业,按照投资额的10%给予奖励,每家管理人每年累计奖励金额最高500万元;
进一步优化政府引导基金让利措施,在维持1.1倍投返比例的同时,进一步放宽返投认定标准,并加大奖励力度,参股基金将符合引导基金投资领域的外地企业引入青岛市的,按投资额的1%给予基金管理机构一次性奖励;基金投资期结束后,投资青岛市企业比例在75%以上的,给予最高100万元一次性奖励……
大会上,青岛市政府引导基金十周年成果的展示,也展示了青岛对资本力量的积极运用。同时,为创投资本公共平台、青岛市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揭牌,总规模616.88亿元的28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大会还发布了“青岛创投风投十条”政策2.0和《全球创投风投年度白皮书(2021)》。
运行10年来,青岛市引导基金参股基金总规模达1136亿元,已实缴到位的资金34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600余个,26家企业成功上市,其中投资青岛市项目近300个,助力青岛9家企业成功上市。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推动发展、创新资本市场运作方式已成为青岛全市上下的共识。
全球创投风投大会的举办,不仅是一场青岛与世界的“资本”之约,更重要的是让全球的信息、人才、资本、技术、市场、管理等要素在平台上组合互动,这也正是青岛作为新发展格局中“双节点”城市的担当。
1 风口正举,高质量资本集聚
之所以资本“扎堆”跑向青岛,是因为青岛的资本基础与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
在金融业态的丰富上,青岛已经集齐全部七大类金融牌照(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租赁),这不仅意味着越来越多资金可以汇聚在青岛,而且青岛法人金融机构种类的增多,也意味着金融产业体系的日趋完善,尤其在“牌照为王”的当下,牌照的多少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投资者选择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
青岛北方私募第三城、全省龙头地位不断巩固。截至2021年3月末,青岛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为387家,位居全国第十位,比去年底增加25家,同比增长32.5%,增速位居全国第2位;管理基金数量为1063只,位居全国第13位,比去年底增加176只,同比增长76.6%,增速位居全国第2位;管理规模为1203.4亿元,位居全国第20位,比去年底增加164.1亿元,同比增长35.1%,增速位居全国第6位。
青岛科创母基金作为全球创投风投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自2020年2月基金备案以来,立项合作基金规模超过200亿元,有效决策子基金/直投项目12个,已落地子基金规模52.86亿元,立项合作基金规模超200亿元。
科创母基金与其他知名创投机构合作成立的同创新兴智联基金、梅花盛开早期基金、山东蓝区半导体投资基金、石药仙瞳新药投资基金等,聚焦的是工业互联网、新基建、先进制造、生命科学等青岛布局的关键产业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的成全。
也正是越来越多城市“合伙人”的加入,让资本与产业的乘法效应不断叠加:
创新奇智、每日优鲜、葫芦科技、天天电竞等公司将总部迁入青岛;谷夫科技、树兰医疗、卖好车、拓深科技等优质企业纷纷在青岛投资落地;2020年,青岛新增境内外过会及上市公司17家,创造了单月新增3家过会公司的历史记录;2021年一季度,冠中生态等4家企业接连登陆资本市场。
2 为何而来,实体经济提供新空间
如果说,资本市场和营商环境的巨大变化,让青岛成为资本圈里的“现象级”存在的话,那么实体经济的产业基础与工业强市的城市战略,则是青岛吸引资本力量的关键。
因为要让想法落地、让创意变成收益,就不可能仅仅靠资本“故事”,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也是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导致不确定性增加的当下,投资者愿意将钱投给青岛的重要原因。
抓住工业互联网时代机遇进行新旧动能转换、腾笼换鸟的青岛,特来电、极视角、歌尔、百洋等企业正在成为“青岛制造”的新名片,家电、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化工等老产业加速由“传统”向“新兴”进阶,家电及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连续三年被评为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示范基地是全国四大海工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之一……
在先进制造业的赛道上,由“制造”转向“智造”的过程正在为青岛带来更多产业红利,而且今年3月份,青岛市工信局以及青岛工业互联网主力军海尔集团,以项目落地为核心,呈现了一个由具体项目和目标组成的落地方案——“工赋青岛”专项行动计划,狠抓项目落地,构建起工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确定趋势。
以创新为领的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布局的四新经济,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的资本需求,对投资者来说,就是机会。
青岛一季度完成投资数额的成绩单也证明了资本的发力方向,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在一季度完成投资数额上的前三甲,完成投资额分别达到46.25亿元、31.06亿元和30.6亿元,项目总数分别达到了44个、29个和34个,平均每个项目的投资额都在1亿元左右,这三大产业,均为青岛重点发展的制造业产业,是青岛新动能培育的主战场。
3 资本发力,激活创新创业生态
2021年3月17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共同编制了第29期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其中,青岛综合得分665分,排名全球第42位、全国第6位。同时,青岛也是山东省唯一上榜的城市。
成功上榜全球金融中心城市,足以见得青岛金融业发展的成色。而高质量资本的集聚,也催化技术进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青岛科技创新和新型战略产业激发活力、补足后劲、“强健肌体”:
2020年,青岛“四新”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2%;
2021年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9%,两年平均增长39.4%,科技引领攻势同比增长19.6%;
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资本市场,青岛已形成拥有61家企业的科创板上市后备企业库、500家企业的拟上市企业储备库;
从事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研发和制造的高科技企业谷夫科技,计划在城阳设立研发生产基地,总投资金额3亿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李兰娟联合举办的树兰医疗集团已落地城阳,首期规划300个床位,投资5亿元,预计2022年投入使用……
对青岛来说,通过打造全球中心来吸引资本集聚,意义必然不止在于金融业态的丰富,更重要的是,通过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金融资源和创新企业的高效对接,更能促进创新与创业互动,实现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蓄力成势,全面激活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的生态活力。
来落户,奖;投资本地,奖;投早投小,奖;创投风投与实体产业双向路演,奖;引导基金,更多让利;科创母基金,全面启动;QFLP、QDLP,落地……
前路浩荡,未来可期。加快建设全球创投风投中心的青岛,正在吸引全球范围的创投风投资源,为成全创新创业准备最佳的资本土壤。
欢迎来做青岛的城市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