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卓有成效的疫情防控,以及健全产业体系的高效运转,中国经济率先从疫情中走出并进入反弹区间。
反弹就意味着机会,疫情突袭造成的市场空白在等着被填满,诸多产业的格局也在反弹中发生了改变。从一季度数据看来,在全国全省的反弹格局中,青岛也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反弹基底。
从整体来看,青岛经济的反弹格局呈现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供需同涨、活力攀升的特点。这几大特点的出现,也让人们对北方第三城的“扩投资、强消费、稳外贸”充满了新期待。
这是青岛为未来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但在区域间激烈竞争的当下,青岛还要拿出更大的决心,落实好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争创一流、攻坚克难,以奔跑的姿态奋斗前行,让跨越的发展回应更多人的希望与期盼。
1、动能转换
所谓动能转换,也就是新动能与旧动能的交替,展示的是增长动力的变化,其含金量显著高于单纯的增长百分比。
投资上,青岛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两年同比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去年较高基数基础上实现较快增长,同时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也取得积极变化:
一季度,青岛高技术产业投资项目219个,同比增加5个,两年平均增长幅度高达39.4%;高技术制造业在建项目145个,同比增加21个,完成投资增长8.1%;高技术服务业在建项目124个,同比增加34个,完成投资增长15.7%。
长期以来,青岛发展为人所诟病的一点就是经济结构“老化”,新兴产业的拉动力量不足,投资呈现出的新旧交替,则代表着青岛经济的基底正在完成更新。
有效投资终归要落到项目上。
反映在具体的项目落地上,就是目前青岛200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在建169个,占项目总数的84.5%,实际投资226.99亿元,完成计划投资22.65%;100个重点准备项目提前开工建设23个,完成投资16.5亿元。
重点建设项目中,50亿元及以上项目有15个,总投资2759.22亿元,占全部项目总投资的51.93%。一季度,已开工建设12个,完成投资46亿元,贡献了20.27%的实际投资。30个由市领导顶格推进的重大项目开工在建项目共26个,完成投资58.76亿元,贡献了33.14%的实际投资。
这是青岛反弹格局的最大底气所在。
在拉动经济增长最直接的消费领域,青岛的消费市场也在积极复苏,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0.1亿元,同比增长27.2%。全面复苏之外,值得关注的也是青岛经济需求侧中的新旧交替。
一是在渠道上,网上零售稳健增长。一季度,青岛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2%,较2019年一季度增长33.9%,两年平均增长18.5%,占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比重达26.4%。从与网购密切相关的邮政快递业发展情况看,一季度,青岛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同比增长69.5%,互联网购物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疫情带来的新一轮互联网需求侧机遇,青岛抓住了。
二是在拉动力量上,消费升级类商品回升明显。一季度青岛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中,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08.9亿元,同比增长84.9%,两年平均增长15.6%,消费水平已超过疫情前水平。一季度限额以上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和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06.1%、91.2%和155.4%,两年平均增长22.6%、7.3%和48.1%;可穿戴智能设备类、计算机及配套产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88.7%和861.1%,两年平均增长67.3%和211.9%。
消费升级展示的是消费信心,信心意味着未来的市场需求增长潜力。
2、供需同涨
健康的经济循环,是供需匹配的互动升级,互相支撑也互相倒逼升级。
青岛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网上零售和升级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从用电量看,消费相关行业用电量增速明显高于全社会用电量平均水平。一季度全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用电量增长39.7%;3月当月,全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用电量增长73.6%,分别高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水平11.8和49.1个百分点。
消费价格同比增长0.4%的温和上涨背景下,消费的回升,代表青岛的市场趋稳,需求侧走出低谷进入反弹区间,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就有了动力保障。
这对青岛来说是个值得振奋的消息,因为包括青岛在内,诸多北方城市的消费拉动作用往往不如南方先进城市,一者影响“三驾马车”的动力平衡,二者也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
青岛消费拉动力的回升,其实早有兆头。例如在被人诟病“不够夜、不够多、不够美”的夜经济上,青岛近年来发展亮眼。
就在几天之前,新华社瞭望智库联合腾讯微视,在成都发布了《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报告(2020)》,青岛蝉联“2020中国城市夜经济十大影响力城市”,并获评“2020中国城市夜经济创新城市”“2020中国城市夜经济创新案例”,成为唯一同时包揽三大奖项的大满贯城市。
青岛夜经济的崛起,不仅是国际时尚城建设的成果,也是消费拉动力在攀升的标志。
在供给侧,青岛以工业为龙头,强势拉起了上涨曲线,也宣告着青岛在工业“示弱”多年后,再次以工业强市的身份重返竞技场。
青岛市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大类行业全部实现增长,显示出了强劲的反弹势头。
其中,有17个行业增速超过规上工业平均,6个行业增速超过50%,分别为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汽车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家具制造业。
更值得关注的是强劲反弹背后的驱动力。
一季度,青岛规上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为79%,较上年四季度提升1个百分点。调查显示,与上年四季度相比,44.1%的企业认为生产能力利用率提高,较上季度提升18.6个百分点。同时,9.2%的企业认为资金充裕,较上年四季度提升1.5个百分点。
1-2月份,青岛规上工业实现利润85.5亿元,同比增长2.2倍,比2019年1-2月份增长73.4%,两年平均增长31.7%,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
效率提升与利润增长,展示的是工业企业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单靠要素投入堆叠出的增长难以带来效率与利润的双增长——一季度青岛制造业技改投资项目497个,同比增加77个,完成投资增长15.3%,比去年同期提升14.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7.9%。
这是青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乃至工业互联网赋能后,带来的动能转变。
3、活力攀升
市场主体活跃在青岛反弹格局的方方面面。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民间投资和高技术产业投资活跃。1-3月,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3.1%,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0%)1.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55.6%。全市民间投资在建项目2402个,拉动全市投资增长7.2个百分点。其中,产业类民间投资项目1394个,同比增加291个,完成投资增长10.8%。
民间投资的活跃,也直接带动了青岛项目落地的进度。
目前,青岛重点建设项目中,新建项目90个,占项目总数的45%。其中,一季度新开工项目59个,占新建项目的65.56%,完成投资75.23亿元,贡献了25.89%的实际投资,新增纳统项目35个,新开工项目纳统率达59.32%。
民营企业的活力还体现在青岛最见长的外贸进出口领域。
一季度,青岛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提升,民营企业进出口1139.2亿元,增长38.4%,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64%,占比提升3.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进出口增长23.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71.7亿元,同比增长38.8%;进口467.5亿元,同比增长38.0%。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青岛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7.65万户,同比增长52.13%,较2019年同期增长14.43%。其中,新登记民营企业3.05万户,同比增长47.23%,较2019年同期增长28.70%,民营企业占全市新登记企业总量的98.22%。
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在提升。
一季度,青岛民营经济实现税收342.4亿元,同比增长15.6%。民营经济新吸纳就业5.27万人,同比增长54.58%,较2019年同期增长0.77%,占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的77%。
青岛民营经济的活力迸发,离不开青岛的大力扶持,活力是营商环境的反映。一季度,青岛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稳定增长,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本外币)3564.14亿元,同比增长22.32%。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本外币)1479.22亿元,同比增长45.94%。
青岛针对民企活力不足的补短板攻坚,成果已经体现在了数据上。
总的来看,青岛一季度延续整体回升、持续稳定恢复态势。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外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疫情防控压力犹存;经济恢复过程中新老问题交织,要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在上海财经大学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姜晖看来,展望第二季度,青岛即将迎来旅游旺季,相关消费将有力拉动服务业景气指数进一步回升,而各大项目落地开工也将奠定工业制造业反弹基础,青岛经济持续向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