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个人账户使用范围,允许家庭成员共济,可用于支付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以及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发生的由个人负担费用……4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措施,拓宽个人账户资金使用范围,减轻群众医疗负担。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当前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但衡量一个国家医保体系的“含金量”,既要看覆盖面,也要看实际保障水平和保障质量。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多项医保改革措施,正是为医保提质继续做加法。
相关改革其实早有铺垫。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的门诊用药,此前已经纳入医保;而去年8月,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也提出了,包括医保个人账户可在家人之间共用等在内的多项改革措施。
从现实反馈看,这些改革举措,都聚焦了当前社会对于医保的突出关切,且部分措施此前在一些地方已有试点基础。如浙江、四川等地,早就支持医保个人账户在参保人家属之间“共享”。这种由地方试点上升到全域推广的改革路径,最大限度保障了医保改革的针对性。
以家人共享医保个人账户为例,一般家庭中,老人的医疗花销较大,年轻人则相对较小。打通共用壁垒后,年轻人的医保个人账户可用于老人的基本医疗支出,就能够解决医保资金在家庭内部分配“失衡”问题,从而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也让医保资金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除了破除使用壁垒,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出,门诊报销比例提高至50%以上、严肃查处虚假住院等。它们的具体方向各有侧重,所针对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但背后都有一条主线,那就是在全民医疗保障网建成后,继续提升医保体系的保障能力和质量,从而增进全社会在医保上的获得感。
社会对于医保体系的要求在不断升级,医保体系的运转过程中也随时可能出现新问题,这决定了医保改革没有穷尽之时。只有及时呼应社会期盼,保有持续优化、调整的自觉和能力,医保体系才能不断趋于完美,最大程度契合社会需要。
从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到逐步扩大门诊报销范围、提高门诊报销比例,再到突破个人账户使用限制、严查违规使用以降低“内耗”……这一系列政策升级,展现的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民医保体系,在扩容之后,不断精进提质的过程。
只要坚持便捷、充分、高效的改革方向,医保的“保”字,就可以写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