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沙煮盐”的传说,在胶州湾北部红岛一带流传甚广。史学家将此地视为中国海盐业的开端,也有“盐宗”一说。说起海盐,靠海吃海的青岛人并不陌生,然而这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自然馈赠,背后却饱含晒盐人的辛勤和汗水。经过近2个月的海水蒸发,眼下,城阳区河套街道罗家营海域的千亩盐田已经结出白色晶体,春盐收获季自此拉开序幕。《今日+》特别策划《加油!打工人》,今天我们来到青岛高实集团东风盐场,走近辛勤劳作的晒盐工,探寻古法晒盐的奥秘。
迎着一轮朝阳,工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此时海水蒸发量小,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收成,他们要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抢收整整12亩的精细盐产盐田。6人成组,“一”字排开,晒盐工们人手一柄木质推板,将沉在水底的白色晶体向一侧装袋区推送。收集盐堆讲究同向同步,动作协调,步伐一致。一亩见方的海盐看似只有薄薄的一层,但因为掺杂海水,收集起来并不轻松。
张明田,今年57岁,吉林省蛟河市人,在东风盐场工作已经五年,人老实憨厚,干活麻利。他告诉记者,收盐要用巧劲儿,用木板推手轻轻划动水面,借助水流的推力,迅速推起池底的结晶体,然后不断地重复这一动作,这样既省力,又不会破坏池底的土工膜,造成卤水流失。不一会儿的功夫,雪白的细盐便堆成了小山。初步估算,一亩田可产原盐2000多斤,而张明田这个班组每天作业量大约在6吨左右。整个晒盐区,除了一台电动叉车,找不到任何机械设备。
纯人工的收盐方式,是一种古法传承,更是海盐品质的保证。古法晒盐,要经过纳潮、制卤、结晶、收盐四大工序,每道工序都十分讲究。第一步,纳潮,也就是采集海水。胶州湾海水水质直接关系海盐质量。因此,盐场采水并非随用随取,而是选择每年的春节前后采集海水,因为那时的海水水质最为洁净。之后将海水引入沉淀池,完全靠风吹日晒,自然蒸发结晶,待海水盐度达到26度,才能达到收盐的标准。
经过近4个小时的辛苦劳作,新收集的海盐已经被打包装袋,叉车将盐包整齐码放到一起晾干,滤去其中多余水分。工人们介绍,这一湾卤水可收五茬海盐,当属此次收获的第二茬品质最高,因为其杂质少,且富含钙、镁、锌等微量元素,被称作是“盐中极品”。这批即将上市的海盐,洁白如雪,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钻石般的光泽。
今年53岁的徐奎鹏,出生在这片盐滩,从祖父那辈开始便守护着千亩盐田,传到他手里已经是第三代。靠晒盐为生,在别人眼中是“清水捞白银”的美差,但背后的辛苦只有晒盐人自己知道。作为东风盐场的副经理,除了抓安全生产和盐品质量,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随时准备应对各种极端天气,因为一场没有防备的降雨,很可能就会毁掉一池子的海盐。尤其到了五六月份,雨季来临时,徐奎鹏甚至一连个把月都不能回一趟家,吃住都在场里。
改革开放初期,井盐、矿盐在国内被大量开发利用,因为其产量高、价格低廉,迅速占领市场,严重挤压了海盐的生存空间。在盐业实行国家管控的年代,盐的主要用途为工业生产,因此营养价值高的海盐没了用武之地。
2017年1月1号,随着全国盐业改革大幕拉开,长达2600年的盐业专营自此打破,东风盐场也迎来希望的曙光。之后的几年,公司根据市场需求迅速调整产品品类,从粗放的工业用盐到更加精细的食用盐。通过重拾古法晒盐工艺,让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海盐重新走上百姓餐桌。经权威部门化验,东风盐场出产的食用盐,各项指标优于国家滩晒食用盐一级标准。在盐场工作30年的徐奎鹏,还有两年就到退休年龄了,每每看到库房里陈列的各种老物件,当年盐场的辉煌与黯淡,一幕幕都在徐奎鹏眼前闪过。如今,让他欣慰的是,盐业博物馆正在以东风盐场为基地进行筹建,古法晒盐的工艺和文化也将拥有传播载体,世代相传。
【视频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