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21点31分
清明风至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
太阳到达黄经15°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此时芳春过半,气候温和
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气温不断攀升
带来光明、温暖和雨水
不仅是踏青的日子
也是万物生长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
一候,桐始华。桐,树木名,分白桐、梧桐、油桐。《埤雅》中记载,桐树知晓日月变化。
二候,田鼠化为鴽(rú)。鴽,就是鹌鹑。阳气盛的时候,田鼠化作鴽。说明阴是由阳变化而来。
三候,虹始见。阳光与雨相交就产生了虹。这是阴阳不应当相交而交时出现的现象。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
一说是为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一说为驱鬼辟邪,
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三大鬼节”,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称:
“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
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
次年发现被烧毁的老柳树死而复生,
得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
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秋千最早叫千秋,避讳改名作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
再拴上彩带做成,
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祭祖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分为墓祭、祠堂祭,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
祭祖节在发展演变中被冠上鬼节之名,
古时祭祖是为表达孝道、感恩追始,
并不将祭祀自己祖先的节日以鬼节称之。
扫墓内容有整修坟墓,
清除杂草,培添新土,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螺,抵只鹅”,
清明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
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
最为丰满、肥美。
“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
形容的就是清明螺的美味。
“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
南北方的地域文化环境不同,
因此对应的馓子也不一样,
北方馓子主要以麦面为主料,
而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
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
馓子的品种就更为繁多,
且风味各异。
大馍中间常会夹有核桃、枣儿、豆子,
外面再盘成龙形,
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
名为“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
清明人们上坟时,
将“子福”献给祖灵,
扫墓完毕后再全家分食。
上海一地还有这样的习俗:
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
晾干后存放着,
到立夏来临之际,
将它用油煎给小孩吃,
据说吃了以后不得一种叫做疰夏病的病。
青团就是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融合,
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
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
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
香气扑鼻,
是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清明前后,空气湿度大,正是风邪入侵,易感湿气的时节。风邪会引发感冒、鼻炎、过敏;湿邪会使人疲倦乏力,引发风湿、肩周炎等疾病。此时应讲求柔肝益阴、吐纳调息。
不怒、不急、不湿、不冻才是养生之道。
清明过后,气温攀升,人体大量水分走失,若加之工作压力,平日如缺乏休息,则很可能诱发“春火”。
根据中医理论,春日“上火”需对症调养。如小儿易发肺火,多为阴阳失调,肺无法护卫正气,以致外邪入侵所致,应多吃蔬菜和水果;年轻人阳气旺盛,春天容易导致内热,使肝火旺盛,平时应少吃酸,禁食过辛过热的食物以及海鲜。
一年之中最为气清景明的时节,流传下一种源远流长的探春传统“踏青”。踏青时,人体可以吐故纳新、调和呼吸,感受天地之间生机勃勃的上扬气息,在大自然的“萌动”中调和身心。
自然是有疗愈力的,溪流和植物光合作用可释放大量负离子,有调节中枢神经、降低血压、促进内分泌功能等作用。
在现实中,春愁十分常见,因与季节有关,也属于“季节性抑郁症”。春季气候多变,春风春雨愁煞人,不同的心境自有不同的感受,加之不顺心之事于内心积压,愁绪便会油然而生。
但实验证明,阳光可以抑制我们体内褪黑素的分泌。清晨的阳光,便是最好的抗抑郁药。天气好的时候,也建议大家出外晒晒太阳,除了赏花踏青,还可以多吸入负离子,加快新陈代谢,提高肺部功能,还有助于赶走“春困”。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乍暖还寒的清明时节,恰好赶上细雨纷纷。这淅淅沥沥的清明雨,难道真能懂人心?
《清明》
宋代: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中国传统节日。因此,清明既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也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
《清明》
宋代: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又是一年清明到,又见桃李笑,遥望荒冢倍苍凉!青山依旧,流水依然,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处。
《清明日对酒》
宋代: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冥纸成灰,灰飞漫天。相思成泪,泪滴成血。纵使血泪连成雨,思念又何曾到过九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愿你所怀之人,不在远远乡;
愿你所念之人,近在咫尺望。
(爱青岛综合整理自诗词秀、LOHAS乐活杂志、国家地理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