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制度,总书记要求继续坚持

2021-03-23 19:58 来源: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22日赴福建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考察的地方之一,是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听说近年来在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下,茶园突出生态种植,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

  20多年前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福建南平,习近平同志结合对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提炼出的“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实农村工作基础”的思路,指引一批批科技特派员以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农业与科技“牵手”

  南平,福建重要的粮食产地。上世纪90年代,南平粗放的农业发展陷入困境。1998年6月,一场严重的洪灾来袭,南平农业生产雪上加霜。

  为走出困境,南平组织3000多名干部驻村,发现存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残缺不全,农民迫切需要技术等问题。为此,南平决定向农村选派农业科技人员。

  1999年2月26日,南平选派首批225名科技人员,深入215个村开展科技服务。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对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并在《求是》上发表文章《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指出南平市的做法是对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一种有益探索。

  同年,科技部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2009年,科技部等八部门全国范围内启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对科技特派员工作进行顶层设计;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科技特派员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制度安排,让农业与科技“牵手”,助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朝着乡村振兴稳步迈进。

  让技术“长”在泥土里

  “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早年,浙江省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流行的民谣足以反映那里的“穷”,“穷”出了名。

  如今,红瓦白墙、山清水秀的下姜村以“富”“美”更加出名。

  说起改变,村民不约而同提到下姜村脱贫致富的引路人——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他多次到下姜村实地考察指导。

  2003年4月,他来下姜村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村民反映“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

  得知村里没有科技特派员,习近平同志说:“省里研究一下,给你们村派一个科技特派员来。”浙江省中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俞旭平进驻下姜村。他指导村民在以前只能长杂草、灌木的低坑坞种上了500亩黄栀子,帮村民挣到了钱。

  2005年3月,习近平同志又到下姜村,在地里,他一边看黄栀子的长势,一边问俞旭平:“这个药材的品质如何?”“村民们学得难不难?”“销售情况好不好?”……

  得知通过药材种植,每户收入4000多元,习近平同志赞许:“做得好!”他指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不断完善特派员、指导员制度,真正做到重心下移。今后,驻村指导员,全省要做到每个村一个。”

  不久,驻村指导员走进了浙江的3万多个村庄。

  多年来,科技特派员传授农民技术,让技术“长”在泥土里,助农脱贫致富。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正是对包括科技特派员在内的科研人员的殷切嘱托。

  从1998年到2021年,科技特派员队伍宛如星星之火,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点亮一簇簇科技之光。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把钱赚,科技特派员们引领农民打开致富大门。

  “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保国、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赵亚夫、高级农艺师刘国英……一批批优秀的科技特派员涌现,“广大科技特派员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接续奋斗的科技特派员们将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以生动实践让“创新之花”在神州大地绽放。

  来源:人民日报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