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种葡萄带动全村致富,昔日涝洼地变身全国文明村
葡萄甜了红联村
昔日常年受淹的贫困村,如今评上了全国文明村,嘉祥县大张楼镇红联村的变化离不开一串葡萄。
3月17日,记者掀开两层塑料布,钻进华生祥葡萄种植基地的大棚里,热气迅速在眼镜上蒙上水雾。“现在是葡萄萌芽前的绒球期,温度要保持在28℃,这样结出来的葡萄才香甜可口!”基地负责人苗华章一边仔细掩好棚门一边向记者介绍,俨然一位葡萄种植专家。他2001年开始包地种葡萄,不仅自己致了富,还带动全村脱了贫。
“原来村名叫联洼,因为地处红旗河西岸,地势低,常年发生洪涝灾害,庄稼欠收,村民日子过得贫苦。”年近六旬的红联村党支部书记苗怀涛介绍,20世纪80年代,他们举村搬迁到河东岸地势高的地方,并取河名中的“红”和原村名中的“联”二字,改村名为红联。可即便如此,“一麦一棒”的传统种植仍没能让红联村彻底摆脱贫困。
“我不服穷,可要想改变谈何容易?”苗华章回忆,20年前他一没经验二不懂技术,40亩葡萄因排水和病虫害防治不到位全部烂在了地里,他和妻子只能一边往河沟里倒一边掉眼泪。种葡萄的前5年,他不仅没有赚到一分钱,反而把家底也赔了进去。2004年,不服输的他拿出家里仅有的200元钱,背上妻子煮的鸡蛋,到郑州的全国葡萄交流会上学技术。他一心想请教来自台湾的陈光正教授,就趁着陈教授上卫生间的机会,在门口等着他。陈教授被眼前的小伙子感动了,不仅现场耐心解答了他的问题,后来还曾两度到基地现场指导。
春日的葡萄园里,剪完枝的果树棵棵摆着“拉弓”的架势整齐列队。“这一片是阳光玫瑰,被称为葡萄中的‘劳斯莱斯’,口感好价格高,对种植技术要求也高。”苗华章这几年开始转变思路,从种“大路货”求产量,到种精品果重质量。为了保证产品的甜度、香度和色泽,别人一亩地能种出四五千斤,他则将亩产控制在1500斤以下。去年,他还不惜花费10多万元,先后两次从云南请专业技术工人来基地疏果。“表面上看成本提高了、产量下降了,可品质和价格上去了,最后一合计,每亩效益增加了三四千元。”苗华章说,种葡萄不能只盯着眼前,而要多看长远算大账。现在他的葡萄种植面积扩大到260亩,其中90%是阳光玫瑰品种,亩均收益2万元。
好葡萄不怕巷子深。“提两箱阳光玫瑰去参会,就能换回来个金奖。”苗华章说,葡萄品质提上去了,他拿奖拿到有点不好意思。以每年的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为例,从2016年开始,他的葡萄每年都能赢得金奖。去年收获期,基地日销售葡萄2万多斤。
致富不忘乡亲。早在2008年,苗华章就成立了嘉祥县华生祥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标准生产、统一提供农资、统一组织销售,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他在指导村民种植技术的同时还督促村民诚信经营,保住红联村的葡萄品牌。在他带动下,村民王文君将自家的10亩地改种葡萄,每亩能收入1万多元。加上农闲时丈夫外出包活干装修,一年下来全家能有20多万元的收入。如今家里不仅盖了房,还买了车,一双上高中的儿女学习成绩优异。“家里条件跟得上,孩子们也能专心读书。”王文君勤快利索,平时打理葡萄园还不耽误顾家,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依托华生祥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红联村发展起了乡村旅游。2013年开始,仅葡萄采摘活动每年就能吸引游客超5000人次。目前产业链还延伸到深加工领域,生产出了葡萄酒和葡萄芽茶。全村1680亩耕地有一半种上了葡萄,直接带动村民人均增收4500元,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甜蜜之路”。
仓廪实而知礼节,红联村近年来村容村貌大大改善,文明新风也得以倡树,2020年底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今年我要在基地旁建设葡萄储存冷库,建成鲁西南葡萄中转基地,让大家在冬天也能吃上咱红联的葡萄,让咱老少爷们儿的好货卖出更高的价钱。”苗华章翻着图纸,憧憬着今年的新规划。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