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央视关注!青岛一女大学生发现4.1亿年前原始鸭吻鱼

2021-03-18 08:06 来源:青岛早报

  4.1亿年前,鸭子吻鱼,化石,青岛,女大学生……这些词汇你能勾勒出一个什么故事?

  “文瑜,我有一个好奇的问题,能问下你吗?”

  2月27日一大早,在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山东科技大学女生宿舍,本科生姜文瑜就被舍友反复“盘问”——“你真的发现了4.1亿年前鸭子吻鱼了?”

  这是姜文瑜上了微博热搜之后被经常问到的令她啼笑皆非的问题。

  本科生姜文瑜2月26日上了微博热搜,原因是她刚刚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成果为古生物学界相关研究领域填补了一项新空白:

  发现4.1亿年前最原始鸭吻鱼类

  是“原始鸭吻鱼类”,不是“鸭子吻鱼”!

  这一切,要从地科学院的创新实验班说起。

  姜文瑜(左二)在野外科考

  发现最原始的鸭吻鱼类

  姜文瑜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能和“中国科学家”这个称呼这么近,让她感觉诚惶诚恐。

  2月25日,中国新闻网以“中国科学家研究新发现4.1亿年前最原始鸭吻鱼类”为题对姜文瑜的论文成果进行报道,引起《人民日报》和央视等多家媒体广泛关注,随后这条消息更是一鼓作气冲上了微博热搜。

  为何做了这个研究?这要追溯到2018年的一天。在地科学院王平丽老师的选修课上,姜文瑜得到了一个消息:有兴趣跟着导师做科研的,老师可以帮助联系导师并推荐。平时比较安静的姜文瑜不太习惯主动去找老师交流,正好这个机会主动的送到面前——对有科研兴趣的学生老师会主动找过来。

  那时姜文瑜并不知道,这就是地科学院启动的创新实验班。

  2015年,山东科技大学地科学院创办了本科创新实验班(现名为“刘宝珺地学创新实验班”),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科学素养、突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地学人才。通过在低年级本科生中选拔有良好学术素养的学生,实行导师“一对一”指导,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对于姜文瑜来说,就是对古生物学感兴趣,但天性安静腼腆的她并不习惯主动和老师交流,让她去学院主动找老师可是一个大难题。正好学院提供了这个平台,每一个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通过公开报名,通过选拔进入创新实验班。

  就这样,姜文瑜跟着王平丽老师学起来,后来王老师把她推荐给中科院盖志琨副研究员,在两位老师联合指导下,她开展了自己的创新实践活动。

  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姜文瑜并不是古生物专业的学生。

  发现4.1亿年前的古鱼王国的奥秘,是古生物学界的一件大事。但姜文瑜告诉记者,其实自己学的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这得益于创新实验班并不要求学生一定研究本专业的内容——只要学生有兴趣——重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项目,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2019年,成为创新实验班成员的姜文瑜在盖志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古生物学的学术研讨会。在寒假里,开始跟着老师去野外“挖宝”——拿着小锤子敲敲打打寻找各种化石。2020年10月,她接到了盖老师安排的一个新任务,对一张化石照片进行研究。

  一张普通的化石照片,要看准这是什么生物?需要在几十亿年甚至更早的时间长河里,准确给它找到家,要找到它的“大家族”——需要找到它的爸妈和兄弟姐妹是谁。用专业的术语讲,就是描绘一张某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及系统分类”图。对姜文瑜来说,慢慢找到化石照片上这个生物的眼睛、尾巴、骨头,是一个寻宝的过程。但是要根据严密的科学分类,根据相关体系指标对其进行“家族定位”,则是一个繁琐的工作。

  参考文献,都是英文;英文文献,又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在网上查很多翻译都解释不清……姜文瑜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兴趣的推动下,一篇篇英文文献慢慢“啃”,一遍遍查找与这个鱼化石有关的材料,研究终于有了结果。

  2021年2月19日,论文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在线发表——姜文瑜发现了古鱼王国的一个新属种。这一新属种,成为目前所知鸭吻鱼科最原始的成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还共同给这个鱼起了个名字为“橄榄纹曲师鱼”,橄榄纹曲师鱼的发现丰富了盔甲鱼类的形态特征,为探讨盔甲鱼类在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的适应辐射提供了关键的材料,同时对于研究鸭吻鱼科的起源、多样性和古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多家媒体关于“中国科学家研究新发现4.1亿年前最原始鸭吻鱼类”的报道,姜文瑜有了新的“不安”。她认真向记者解释:“其实我在古生物学界还是个门外汉,仅仅是因为兴趣爱好,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偶然研究有了这么一篇论文成果。在这个过程里,收获最大的不是这篇论文,而是良好学术素养的习惯养成及创新实践能力的成长。”

  为何上热搜,姜文瑜笑着说,“或许是因为大家联想科学家发现4.1亿年前,有个浪漫的爱情故事——鸭吻鱼,其实并不是”。对于未来,很多人问过她为什么不在古生物专业继续深造,姜文瑜表示,自己的研究仅仅是兴趣和爱好,相对于众多专家来说,只能算“门外汉”,自己本专业还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已经被保送到河海大学的她将继续踏实攻读本专业研究生。

  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姜文瑜不是第一个取得如此成绩的学生。在地科学院的创新实验班里,还有很多学生持续开展科学研究,发表了多篇SCI论文。

  2016级本科生山显任对古鱼类领域进行研究,发表的论文最厘清了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真盔甲鱼目系统分类问题;赵向东、赵显烨获“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每届全国仅有5名本科生获奖);创新实验班学生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比赛特等奖23项、一等奖13项……

  创新实验班的导师陈雷教授认为,本科生创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兴趣,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他的潜力就是无穷的,而这正是创新实验班对学生的期望。

  据介绍,创新实验班对导师的遴选也有一定的标准,如能为学生提供科研项目辅助及科学研究经费等。学院同时制定了创新实验班管理条例,并补贴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在年度考核中予以优先考虑,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本科生创新教育。

  这样,创新实验班把有兴趣的同学“扶上马”再“送一程”,主动为学生“护航”,通过制度要求导师“一对一”联系学生,建立学生与教师交流制度、听报告制度等,创新实验班成为本科生迈向科研创新的一个广阔平台。

  地科学院副院长尹会永介绍说,学院创立的“创新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育人模式,因材施教,制订个性化、灵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构建“一对一”导师制,全程引领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实践。实现教—研—学互长,既培养了学生,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未来,“创新实验班”将继续实施“实践能力+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综合能力提升举措,实现地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继续挖掘育人的“金钥匙”。

(来源:青岛早报)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