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鸣枪开跑,青岛要跑出怎样的速度?一个“小目标”——8%。
青岛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做了《关于青岛市二〇二〇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二〇二一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报告》提出: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严峻多变的外部环境,青岛市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奋力打好“十五个攻势”,战胜各种困难挑战,预计全年,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2021年将继续聚焦“六稳”“六保”任务,巩固复苏向好新态势,力争实现GDP增长8%左右。
从2020的3.7%到2021的8%,四个百分点的提升到底要靠谁来驱动?纵观去年全年的经济走势,或许可窥一斑。
全年分季度来看,2020青岛一季度生产总值同比下降7.1%,超过了国内平均6.8%的降幅,其中二产下滑严重,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0.2%。不过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各行各业迅速复工复产,四月中旬开始经济重回正轨,二季度实现V形反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0.1%,高于全国、全省1.7和0.3个百分点,实现了企稳回升、加速回赶。三季度GDP同比增长2.2%,到了四季度更是高歌猛进、实现全年全市生产总值12400.56亿元、GDP增长3.7%。
在驱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最出人意料的是外贸。疫情初期,外向型经济的青岛遭遇重挫确实在预期之中。1-2月,青岛市外贸进出口总值825.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下降7.8%。这个数据,甚至超过了全国外贸降幅均值。但随着疫情全球扩散后,情况出现了转机。很多国家供应能力萎缩、产业断线,而防疫得力、率先复工的中国刚好填补了全球供给的缺口,不少订单由此回流,青岛更是没有错过这个机会。
一方面,青岛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彰显了强大的替代效应:2020年,东盟成为青岛市最大贸易市场,青岛对其进出口939.8亿元,增长27.2%,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14.7%;欧盟是第二大贸易市场,进出口830.3亿元,增长9.7%;美国为第三大贸易市场,进出口776.6亿元,增长14.9%。此外,青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817.7亿元,增长16.3%,高于全市整体增幅8.1个百分点,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28.4%;
另一方面,疫情时期产生了对防疫物资的大量需求,包括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和娱乐需求大幅增长,这也刺激了机电产品、以及纺织品、医疗器械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加上跨境电商的亮眼表现,2020年青岛市外贸进出口总值最终达到了8.2%的增长。
放眼2021,单外贸一项或将面临变化更诡异的格局。疫苗大规模接种,预示着疫情的威胁会逐渐缓解,这也意味着全球大部分经济体会恢复常态,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作为供给端所承担的生产替代责任也会慢慢减轻,这种情况下,曾经海量涌入的订单或许会出现分流。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经济的正常运行也会带来正常的出口需求,青岛外贸在“吸金”属性上仍然可以进一步发力。
经济疲软时期,投资这架车应该也是一直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但细看之下,青岛去年的数据却并不十分理想。2020年,青岛固定投资增速只有3.2%,不仅没有跑赢GDP3.7的数据,且比照2019年21.6%的增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3.2%的增速里,二产投资仅贡献了1.6%的力量。虽然比照全国负2.2%的数据要好看一些,但横向比照青岛身前的宁波,这个数据略显寒酸。2020年,宁波工业投资增速10.0%,身后的无锡也有10.5%的增速,两个城市的二产增速远超过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再来看青岛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有且仅有0.1%。那么要实现全年3.2的数据,剩下的“苦力”多半都出在卖地上。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中国2021年GDP增速可能在8%左右,还有部分乐观的观点高看在9%附近。参考城市竞争的现状,青岛8%的目标已经相对保守,想要跑赢全国平均增速,眼下看固定投资缺口很大。
不过换个角度想,缺口大同时也意味着空间可以大、后劲可以足。
后劲怎么发动?主城区的土地释放,可能更多在于细节上的城市更新;即墨、西海岸、胶南虽然尚有余力,但在房主不炒的总基调下、卖地很难长久地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去年八月份,监管层对放低产企业设置三道红线;去年年底,央行和银保监会对金融机构实施集中度管理,给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又多加两道红线、釜底抽薪,其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十分渺茫。
靠基础设施投资?青岛增速确实不显眼,可全国2020基建投资增速也只有0.9%而已。这说明在多年大规模基建热潮之后,基建投资的空间已经日趋饱和。如果说青岛还有可为,主要是补短板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地形受限向北部腹地纵深……但补短板难以作为长期的稳增长武器,效果甚至有可能出现边际递减效应。
算来算去,还是要靠工业制造业投资来拉动。毕竟只有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快慢,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外显经济的冷暖,才能真正说明一地经济是否真正恢复了活力。
在对未来一年工作重点的描述中,科技部瞄准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工信部则锚定了“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细数下来,样样规划都离不开优质、高效落地的大项目。
2021,是青岛的大项目年,双招双引的转化率到底什么样,也在这一年。
相较于外贸和投资,消费看起来是最拖累GDP的一环。2020年,青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03.5亿元,实现了1.5%的增长。但看另外的一个数据,2020青岛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56元,人均消费支出首次超过了3万元。疫情影响之下,有这样的数据实属不易。
要知道,消费不振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周期,这种压力会更大。一方面,收入增速放缓会削弱大家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一方面经济下行通常会伴随着宽松的货币尺度以及水涨船高的物价。双重压力之下,同比达成1.5的增长和个人消费支出的历史性突破,确实预示着这第三驾马车仍有提速的空间。当然,提速离不开收入分配制度上更完善的调整,想多花钱依然要靠多挣钱。
回想2020年初,疫情来势汹汹,彼时人心惴惴。直至年末,经济复苏好过预期,城市排位赛青岛尚能进阶一位,着实令人欣慰。
只不过,数字背后青岛仍要面对真正的挑战,2021比2020不会更轻松。
来源:回澜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