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区堂邑镇素有“千年古镇、繁森故里、葫芦之乡”美誉。在新春走基层过程中,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这里的葫芦文化产业特色显著,文化创新形成独特品牌,在政府部门的“撮合”下,当地百姓通过结对帮扶实现脱贫致富。
目前,堂邑葫芦种植面积达1.2万余亩,种植户1900余户,经营户640余户,葫芦加工户390余户,激光雕刻机530余台,年经营额达7亿元,淘宝、天猫、阿里巴巴等电商户480余户,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镇葫芦产业产值达6亿元。
郝洪燃的葫芦雕刻“与时俱进”。
葫芦村里“非遗脱贫”富了乡亲
堂邑镇路庄村村民李三红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她的丈夫7年前因车祸意外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和老母亲,当时较小的孩子只有两个月大。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李三红没有服输,除了做好家务、照顾好孩子外,她在雕刻葫芦上下起了工夫,慢慢地从一个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她通过自己的勤劳、技术实现了脱贫,2019年10月被授予“脱贫之星”称号。她还主动帮助周边村的贫困家庭妇女学习葫芦加工技术。截至目前,二十多名妇女在她的带动下通过加工工艺葫芦脱贫致富。
李三红正在工作。
在路庄村,还有不少贫困户像李三红这样,因为葫芦产业脱了贫。堂邑镇文化站站长田红伟介绍,路庄村是全国闻名的葫芦村,葫芦产业是其支柱产业,这给村里的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田红伟表示,扶贫既要送温暖、送智慧,更要送志气、送信心。堂邑镇通过提供途径、宣传典型等,鼓励更多乡亲依靠自己的劳动实现致富。
“文化创新”挖掘了葫芦产业深度
葫芦产业是堂邑镇一项传统特色资源。
2018年,葫芦种植户路波一个“小山亭”葫芦卖到了1万元的高价,而另一位葫芦高手郝洪燃的针刺葫芦卖到6000元。一个普普通通的白皮葫芦只能卖到八九元,是什么让它们之间有了如此悬殊的身价?田红伟说,是文化!葫芦艺人借助前人的经验在葫芦上烙、刻各种传统吉祥图案,附加值增加20多倍。能工巧匠采取勒、扎、挽等技术,塑造出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形状,葫芦身价倍增。他们不光生产观赏葫芦、玩赏葫芦,还开发出了乐器葫芦、酒具葫芦、药具葫芦、烟具葫芦,通过丰富其文化内涵,价值水涨船高。
葫芦文化渐入人心。
堂邑的葫芦艺人们不仅促进了这一国家级非遗传承技艺的发展,还通过举办收藏展示推介等活动,增加堂邑葫芦的影响力,实现由传统“葫芦加工产业”向新型“文化创意产业”的动能转化。
“党建带动”助推文化产业振兴乡村
路庄村是全国最大的葫芦集散地,家家户户种葫芦,人均收入较高。但葫芦种植不能重茬,该村有限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葫芦产业的发展壮大。苏堤口村位于堂邑镇西部,是省定贫困村之一,虽然有富余劳动力和较好的土地资源,但缺乏优质劳动力和致富产业。
堂邑葫芦深受客户喜爱。
考虑到这两个村的优势和短板,堂邑镇整合各方资源,促成两村党支部结对共建,通过党建带动扶贫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他们利用苏堤口村闲置土地扩大路庄村的葫芦种植面积,利用路庄村的葫芦资源和雕刻技艺增强苏堤口村劳动力的致富能力,并通过在苏堤口村成立葫芦种植加工合作社、流转村内闲置土地增加村集体收入等,促进两村共同发展。
在镇政府的“撮合”下,路庄村与苏堤口村实现结对帮扶,揭牌仪式上,两村党支部书记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据了解,在路庄村,以葫芦产加销产业为依托,物流、运输、旅游、餐饮也逐步发展起来,这几年全村每年接待客商及游客近3万人次,收入超过2000万元。如今,堂邑镇葫芦产业稳步发展,2020年产值预计达3亿元。此外,该镇利用市派乡村振兴服务队专项资金,在教场李村流转土地300亩、投资300万元建设了葫芦庄园,规划了种植科技示范区、良种繁育改良区、旅游观光区、采摘区、互动体验区等,采取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进一步壮大葫芦产业。
(来源:聊城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