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疫情冲击的2020年后,长三角这个中国一体化发展的模范生,依然展现出了不俗的动力和韧劲。
2019年的7个准万亿城市中,6个已经跨越万亿门槛,未能实现“晋级”的东莞距离万亿也仅有350亿的差距,就差临门一脚。而东莞所在的珠三角,目前已有深圳、广州、佛山3个万亿城市,其中深圳、广州GDP均超过2万亿,珠三角成为仅次于长三角,万亿城市最为密集的城市群。考虑到长三角的地域面积明显大于珠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活力也不遑多让。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为代表的19个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国80%以上,拥有2个以上万亿城市的国家级城市群,还有京津冀城市群(北京、天津),成渝城市群(成都、重庆),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长沙)。除京津冀外,其它城市群均在南方。
北方的京津冀城市群中,举足轻重的天津目前正在经历转型阵痛,2020年经济增速为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跌出全国前十。天津的结构性调整必然会对整个城市群的发展造成影响。
抛开数据,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城市群发展,也能看得出发展水平的差距。
如果看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的全球主要地区夜间灯光卫星图,就会发现中国诸多城市群中,真正能够实现灯火连成片的,就只有长三角和珠三角,其它城市群虽核心闪亮,但或多或少总有“断连”之处。长三家和珠三角也正是全国经济一体化最为成熟的地区,灯火连成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长三角、珠三角内部发展程度较高、建成区域相连的一体化水平,这背后就是经济上的协同、服务上的打通和交通上的连通。
从卫星图上来看,北方,尤其是黄河中下游流域的灯光亮度并不比南方差,但南方的“核心”数量明显多于北方,而且南方“核心”的面积也要比北方大。南方像是有几颗“大灯泡”在闪耀,北方更像是“小灯泡”串联起来的灯网。从南北经济失衡的现状来看,显然南方几个大个头“大灯泡”的战斗力要强于北方连串的“小灯泡”,这就是当下区域经济竞争,步入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竞争阶段的“卫星证据”。
北方经济要想重新崛起,必须要尽快培育起竞争力强大的城市群,让城市群成为北方经济新的增长极,以此平衡南北发展差距。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在“一带一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强省会战略等诸多利好加持下,西安、郑州等城市发展不断提速,产业和人才的集聚能力也日渐增强。从城市角度来看,西安、郑州等北方城市确实是“快马”。
从城市群角度来看,西安、郑州分属关中平原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两大国家级城市群,前景广阔、潜力十足,必然会成为未来北方经济的重要引擎。但客观来看,目前西安和郑州与武汉、成都、长沙等南方城市类似,走的是一省做大一城的发展道路,区域经济的实力仍然有待成长。
近日陕西省公布了2020年GDP,为26181亿元,增长2.2%。增量贡献里,西安一枝独秀过万亿,在2020年里GDP增幅高达620.41亿,陕西各地级市累计起来GDP增幅不足200亿。
河南2020年GDP为54997.07亿元增幅为1.3%。日前公布的《中共郑州市委关于制定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显示,郑州2020年GDP在1.2万亿左右,也就是说郑州一市就占到了河南全省的22%。
它们更像是北方经济未来的顶梁柱,在北方迫切需要“来之能战”的当下,还得另找增长极。
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经验来看,一个健康成熟能够长久保持活力的城市群,首先核心的发展程度要够高,能够凭借自身优势为区域经济聚合资源;同时城市群内部的发展程度不能落差过大,要形成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协同效应”,而非核心城市虹吸周边的“吸附效应”;再者城市群内部要在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上实现互动互通,形成发展要素自由流动的一体化生态。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首先要找到北方的“大灯泡”。北京一骑绝尘,是北方的增长极,但不是新的增长极;天津目前正处于转型阵痛中,一时难以为北方经济提供足够增量;再往下看,就是北方第三城青岛了。
不久前闭幕的青岛市两会透露,青岛2020年GDP预计超过1.2万亿,增速在3%以上,虽然具体数据尚未出炉,但增速跑赢全国,依然稳坐北方第三城位置。而且近两年,包括资本、人才、技术在内的各类发展要素正在加速向青岛聚集。
2020年前11个月,青岛在建项目达到6579个,同比增长28.4%,其中“四新”经济项目3713个,占全部项目的56.4%。截至2020年10月末,青岛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338家、管理基金804只,同比分别增长33.1%和56.1%,增速均居全国首位, 基金管理规模超千亿。2020年,青岛10家企业入选“2020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居北方第二、全国第五;年内新增过会及上市公司15家,占前三十年上市企业总书的进30%。青岛还迈入2020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强行列,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榜单前10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前10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青岛正在举全力发展的工业互联网,正在成为赋能整个胶东经济圈的新动能。2020年,来自青岛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已链接企业近70万家,较2019年增长133%;服务企业6万余家,增长40%;链接10万多名开发者,增长203%。山东省有8.2万家企业链接卡奥斯平台,贡献了110多亿元的新增工业产值。
作为胶东经济圈龙头的青岛实力不弱,其它4个兄弟城市也十分强劲。
目前中国有23个万亿GDP城市,东莞大概率能在2021年跨过万亿门槛,这24个城市组成的万亿阵容,恐怕要稳定一段时间,因为GDP8千亿至1万亿间出现了空挡,排在东莞之后的城市,就是GDP逼近8000亿的胶东经济圈城市——烟台。或许几年之后,烟台有望成为中国第25个万亿城市,胶东经济圈也将成为双万亿城市群。
此外,潍坊2019年的GDP超过5600亿元,面积较小、人口较少的威海和日照GDP也分别逼近3000亿元和2000亿元。根据2019年经济数据,胶东经济圈5市的GDP总量达到3万亿,占山东的42%、沿黄九省区的13%。
而在一体化进程上,胶东经济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刺。
目前,胶东经济圈已经成立了30多个联盟、签署了40多项合作协议,设立了1000亿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同时胶东经济圈也在作为一个整体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沿黄九省(区)省会(首府)和胶东经济圈“9+5”城市发布“东西互济陆海联动合作倡议”,成立创意黄河现代服务业联盟,联合建设海铁联运中转基地。
从区位条件以及国家战略定位来讲,胶东经济圈也正在风口之上。
国内大循环必然是打通南北、东西互济的循环,通过这样的循环,推动南北东西区域均衡发展,从而释放内需的空间。中国的北方经济一定要进入一个“补课式”的快速增长阶段。
北方的重点在黄河流域,胶东经济圈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这个黄河流域龙头的龙头,作为黄河流域的经济出海口,必须凸显在黄河流域开放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担当起推动活跃黄河流域乃至更大范围的北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因此从现有的“账面”实力来看,包括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5市在内的胶东经济圈,是整个中国北方除京津冀外,城镇化速度最快、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经济产业基础最好、生态宜居环境最优的区域。
北方增长极何在?
胶东经济圈。
来源:回澜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