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的发展大势,青岛于潮来时踏浪前行、在变局中谋势而为,走过了难忘的2020年。
站上2021的新起点,青岛市两会将“十四五”新开局和2035年远景新蓝图呈现在全市人民面前。这是青岛锚定前沿、谋划未来的战局,也是以“创新”为核心的势在必行。
仔细研究这条突破之路,如何紧跟青岛的谋篇大势,顺势而为、借势而进、造势而起、乘势而上,理解好“实”将是的关键所在。
对“实”的理解,首先在于“落实”——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山东省委八大发展战略。这就要求青岛站在更高格局上更新城市定位,把国家赋予的开放大势落实为发展优势;这就要求青岛在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RCEP签署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时期,坚持以更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刻认识、紧紧抓住大循环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青岛的“双节点”价值,加快利用国际资源向内辐射、利用国内资源向外辐射。
在落实“搞活一座城”重任的过程中,“内生”是关键。何为“内生”?就是要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释放城市发展活力,用市场主体的信心撑起城市升级、投资未来的雄心。
2020年的成绩,也是城市内生动力涌动的生动展现:
2020年1-11月,青岛在建项目6579个,增长28.4%,其中“四新”经济项目占比达到56.4%;新签约投资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37个,增长10.5%。青岛工业技改投资预计增长20%。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民营经济对青岛展示出来的市场信心,去年1-11月,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2.3%,高于全国12.1个百分点。
面对2020年的不易,企业家愿意与青岛合伙,投资人愿意将未来放在青岛。青岛的投资结构、投资质量都在发生着质的变化。这也正是因为青岛近两年来,用“关键少数”的变化、“4+1”发展生态的打造,赢得了企业家与投资人的信心和信赖。
在新的一年,“企业”将不仅是C位热词。对企业主体地位的尊重、对企业创新创意创造的成全,更是写入了青岛的发展“决心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青岛将重点做好九方面工作。第一项就是“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其中,“支持重点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被放在首位:
在核心技术环节,鼓励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加快4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在技术转化环节,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在资金支持环节,落实好“首台套”、创新产品首购、研发后补助、风险补偿、税收优惠等支持政,推广使用科技创新券,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购买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等服务的支持力度。
在这部分,明确点出了海尔、歌尔、赛轮集团、东软载波、森麒麟、即发等十家企业;提出分别在技术研究、实验室建设、软件研发、推广应用等重点发展领域给予扶持支持。
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其实正是准确把握开放创新改革的内在逻辑。不止于科技创新,在人才链打造上,报告提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实行人才服务‘一站式’办理”;在资金链打造上,报告提出“ 加大高水平创投风投基金招引力度,新增私募基金机构150家左右,发挥科创母基金和其他各类基金作用,助力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
此外,报告还提出要“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分期培训100名以上精英民营企业家、1000名以上优秀民营企业家、10000名以上年轻一代民营中小企业高管,持续开展万名企业家资本市场培训活动,争取新增上市公司10家以上,聘请优秀企业家为政府经济顾问”。
更重要的是,凡是涉及到具体产业和行业,报告中都明确指出了要扶持的企业名称与产业项目,比如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域,要加快惠科、东华鲲鹏、歌尔全球研发总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海湾集团、金能化学等22个高端化工项目建设和中德氢能源产业园建设等;在“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域,要加快中国外运(上合)智慧物流园等15个港口物流产业项目建设,加快青特北大医疗产业园等医养健康产业项目建设等;在“海洋经济”领域,加快中船柴、中瑞威飞、智能航运创新与综合实验基地等海工装备项目建设,加快海洋科技谷、海之乐海洋生物制品等海洋生物医药项目建设等。
对于“搞活一座城”的落实,不仅落实到发展战略上,更是具体到每一家企业、每一处项目。这是青岛这座城最大的诚意和最强的决心。
对“实”的理解,还在于“实体经济”。在青岛接下来的任务中,明确表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13条产业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开放场景,是过去一年青岛对企业家和投资人重要的吸引力之一。而开放场景的基础,就是青岛的实体经济。
工业是青岛经济的基本盘,“制造”是最硬核的青岛力量。青岛加快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通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打开广阔空间,也离不开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亲历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新的机遇挑战,资本会更加重视结合实体经济,在与实体经济的深度互动中扩张增值。
对“实”的理解,更在于“实干”。对“实干”最实在的阐释就是确保实现“项目落地年”的各项工作目标,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2021年是青岛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项目落地年”,就是要通过抓项目落地促进各项部署落实,尽快见到新的更大成效。
对城市来说,项目是城市提升能级的重要支撑。只有项目落地了、开工建设了、投产达产了,投资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对企业来说,“落地”就要解决好政企合作、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政策“最后一公里”等一系列问题,更需要政务服务的有力保障、政策兑现的顺利落实。
对此,青岛把“顶格”的力度放在了抓项目落地上,积极推进总投资5050亿元的20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实行重点项目专员负责制,对投资30亿元以上项目,由区市或部门班子成员担任专员,全程跟踪服务;建立重点项目审批核准快速通道和联席会议制度;严格开展重点项目督导,定期调度数据、实地核查、排序通报。
用好“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也是抓项目落地的重要打法。运用招商资源信息化社交平台和“双招双引”重点项目调度平台,发挥头部企业、行业商协会、基金公司作用,深入推进社会化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积极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实施“标准地”供给改革和“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低效土地处置力度,用地指标更多向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倾斜。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还给出了更明确的理解:“不只是抓项目和投资,各项工作都要项目化、工程化,用抓项目的方式推动工作落实。各行业、各领域、各条战线要瞄准关键领域、关键问题,聚力攻坚、攻出实效。”
打法已定,大势当前。青岛正在用对“实”的理解,开启2021新征途,乘势打造创业城市,让青春之岛成为梦开始的地方。
来源:回澜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