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还记得前两天海面云雾升腾的奇观,当时朋友圈都被“海浩”短视频刷了屏。昨天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学系海雾研究团队发文,对“海浩”一词做了解释说明,科研人员认为所谓的“海浩”其实应该叫做平流蒸发雾。
1月7日,岛城前海云雾升腾,宛若仙境。大海突然“开了锅”,一时间青岛出现“海浩”的视频便在全国“出圈”。8号,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学系海雾研究团队对大家口中的“海浩”现象做出了说明。
专家介绍,“海浩”一词,出现在2015年11月27日的大连晚报《璋子岛海域出现“海浩”奇观(图)》一文,虽被"360百科”和“百度百科”收入,但尚未经过科学家认证。这种大气现象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比海水温度低得多的寒冷空气流经温暖的海面,引起海面强烈蒸发,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微小液滴,漂浮于海面附近而形成雾。
根据云微物理相关理论,一般将负40度作为云雾滴均质冻结核化的阈温值。另外根据王彬华《海雾》第31页,负30度以下可以出现冰雾,负10度以上都是水雾,负30度至负10度之间是冰水混合雾。有关青岛“海浩”现象是冰晶组成的说法,缺乏观测依据。
关于对“海浩”一词的说明
各位朋友大家好!
2021年01月06日席卷全中国的低温天气,给大家带来许多意外。最近网络上传播的微视频中,所谓的青岛“海浩”现象,许多人误认为是在低温条件海洋上发生的新大气现象。所谓“海浩”一词,出现在2015年11月27日的大连晚报《璋子岛海域出现“海浩”奇观(图)》一文(见http://.a.co/a/21512101079.htm),此可以推测“海浩”说法可能仅限于辽宁一带。
“海浩”一词虽被"360百科”和“百度百科”收入,但尚未经过科学家认证。附带是关于所谓青岛“海浩”现象的视频,大家可以欣赏美景。但需要指出的是,其规范的名称应该是平流蒸发雾(或蒸汽雾)(见王彬华《海雾》第15页和第42页)。这种大气现象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比海水温度低得多的寒冷空气流经温暖的海面,引起海面强烈蒸发,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微小液滴,漂浮于海面附近而形成雾。根据云微物理相关理论,一般将负40度作为云雾滴均质冻结核化的阈温值。另外根据王彬华《海雾》第31页,负30度以下可以出现冰雾,负10度以上都是水雾,负30度至负10度之间是冰水混合雾。有关青岛“海浩”现象是冰晶组成的说法,缺乏观测依据。传播正确的知识是我们作为大学教师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衷心感谢大家对“海雾”现象的关心!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学系海雾研究团队敬启
傅刚,张苏平,高山红,衣立,刘敬武,李鹏远老师以及正在研究海雾的全体研究生
2021年01月08日于青岛
参考文献 王彬华, 1983:海雾,海洋出版社,总352页。
来源:蓝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