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十三五”时期改善城市品质进展情况专题发布会,邀请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滕军红,青岛市房地产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陈卫华,青岛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马晓晖,介绍我市“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管理三大领域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期间规划领域工作情况
“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围绕“产业空间拓展、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功能完善、市民方便宜居四个目标一个过程完成”的要求,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发起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将13个领域、39个责任单位、23个企业商协会系统整合,坚持规划引领,构筑高品质都市空间格局,聚焦“宜居宜业幸福之城、多元融合魅力之城、崇尚艺术创意之城、治理有序文明之城”四大攻坚战,协同攻坚。五年来,高品质都市空间格局日渐完善,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启动建设,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历史街区吸引力不断加强,公共空间艺术逐渐走入市民生活。今年,我市成功入选2019-2020年度“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和“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构建
依据国家批复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深入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战略,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蓝图。编制完成《青岛市2050远景发展战略》,对应2035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2个时间节点,提出青岛未来发展定位。编制完成《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规划纲要,初步划定“三区三线”,逐步构筑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国际化大都市框架。创新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双评价”试点等工作,为国家发布相关技术指南贡献了“青岛经验”。编制完成81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编制完成《青岛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构建与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能级匹配的综合交通体系,有力推动和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编制《青岛市海岸带及海域空间专项规划》,为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建立青岛市陆海统筹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奠定了规划基础。深化实施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签订胶东五市国土空间规划协同合作协议,并建立胶东五市国土空间规划协同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指引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决策作用,推进五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镇布局统筹有序、产业分工协作互补,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管共治。
高效利用国土资源守护沃野青山
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全面摸清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情况。增强国土资源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推动利用方式转变,全力保障“十五个攻势”重点项目落地实施,保障十三条产业链有序发展,以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城市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力度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围绕规划引领、优化配置、挖潜存量、综合监管等方面,提出20条创新措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划定永农储备区,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强力推进违建专项清查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等一系列专项执法行动,通过挂牌督办、通报典型案例、违法用地立案查处或者分类整治等方式,形成遏制违法占地尤其是违法占用耕地的高压态势,全市土地管理秩序持续向好。完成441处矿山修复治理工作,提出生态修复的“青岛思路”,被中国矿业报和中国自然资源报先后头版报道。莱西市九顶庄园项目入选全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宣传。
提升宜业宜居生产生活空间
坚持产城融合,划定产业区块控制线,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包括工业用地及配套生活及生产服务设施用地)。开展《青岛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研究》,将全市主导产业划分为5个大类,23个细分门类,明确青岛市产业发展策略、各区市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空间总体布局和各细分产业的空间发展布局等内容。制作《青岛全域产业地图》,为青岛市产业发展和招商工作提供空间指引。出台《关于加强新型产业规划用地管理的通知(试行)》给予新型产业项目充分的规划用地政策支持。根据宜居发展单元,打造“5分钟、10分钟、15分钟社区生活圈”,结合居民不同步行空间尺度,配置差异化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就近生活休闲需求,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尤其是自2019年发起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以来,协同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教育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等市直单位和区市政府,针对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用系统性思维整体谋划社区圈的建设。新建改扩建了262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可增加学位18.9万个。推进21个医疗重大项目建设,新建改扩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6处。在市民身边因地制宜建设运动健身场地207处、健身步道3000多公里。实施老旧住宅小区改造315万平方米,惠及居民4.3万户。建成口袋公园111处、绿道240公里,立体绿化218处。
彰显城市风貌打造“文化名片”
在全国率先建立系统全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实施评估体系,为住建部开展名城评估提供了“青岛模式”。编制完成《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年)》《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规划》、13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名城保护提供法定规划依据。建立了风貌保护名录,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统筹保护。编制完成《青岛万国建筑博览区规划》,系统展示历史城区风貌特色和旅游资源。编制完成《中山路及周边区域保护与更新规划》,借助国际邮轮港区建设契机,发挥历史城区自然人文优势,将中山路及周边区域打造成为“活力、时尚、方便、温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客厅”,盘活“大港—馆陶路—中山路—青岛湾(栈桥)”百年城市中轴,全力复兴西部老城区。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启动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促进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编制完成《胶济铁路沿线工业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规划》《胶州湾东岸楼山后老工业区及流亭机场片区城市更新规划》,同步依据方案启动中车四方厂区“城市客厅”一期工程,实施国际邮轮母港区、青钢老厂区等工业厂区的活化利用,提升青啤、纺织谷等工业遗存项目,让“工业锈场”变成“生活秀场”。
设计融入生活激发城市活力
完成全国第一批城市设计试点工作,编制完成《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及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城市特色更加凸显。编制完成城市家具、城市雕塑设置技术导则。成功举办“2017青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雕塑邀请展”“德国奥地利瑞士当代雕塑艺术展”“中日韩艺术邀请展”、“意大利当代艺术展”“青蓝之梦·美院师生优秀作品展”“2020中国·青岛公共艺术大展”等40余次公共空间艺术展览活动。实施崂山区北村新苑西广场、李沧区沧台路市场北侧空间等30处城市空间微更新试点示范项目,通过政府引导、专业团队指导、居民深度参与的设计方式,把社区的微环境更新演绎成“共同缔造”的活动,营造了共同设计、共建家园的社会氛围。
面向“十四五”,我们的城市品质还有许多短板和弱项,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还不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与市民需求还有差距。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系列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科学筹划,持续攻坚克难,全力改善提升城市品质,积极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十三五”时期建设领域工作情况
“十三五”时期,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第一驱动力,特别是深入实施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以来,全面聚焦城市的居住品质、文化品质、功能品质,以更强力措施追求更明显成效,打造舒适宜居、文化鲜明、便捷高效的品质之城。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十三五”时期改善城市品质工作开展情况。
构建新型住房保障体系,让市民“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十三五”期间,我市每年都将住房保障工作纳入市办实事,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累计实施住房保障6.3万套(户),其中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2.7万套,累计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3.6万户,共2.56亿元;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6.3万套,其中公租房3.9万套,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2.4万套;人才住房已建设和筹集15.6万套。我市先后成为全国首批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工作试点城市、国家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城市、全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
为全面改善市民居住条件,我市始终坚持将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推进落实,“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建筑面积2428万平方米、惠及居民34万余户,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20.6万套(户),有效改善城市居民居住条件,努力实现“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让城市功能更完善、运行更高效
“十三五”以来,我市持续加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围绕“完善路网结构、优化提升功能、创新投资和管理”三个方面,着力加强快速路建设、未贯通道路打通、重点区域配套完善、瓶颈路段和节点改善,城市道路网络日趋完善,道路综合承载力明显提高。以“美丽青岛三年行动”为契机,持续推进城市道路大中修工作,累计整修道路600余条(段),整修车行道1300余万平方米、人行道200余万平方米。截至2019年底,城市道路总长度8359.7公里,较“十二五”末道路总长度增长约18%。
特别是东岸城区道路网长度达到2039.2公里,增长约37.4%。一方面着力推进高快速路体系逐渐成型,完成了新机场高速连接线(双埠-夏庄段)、新冠高架渤海路下桥匝道以及深圳路-辽阳东路立交节点工程,开工建设了胶州湾第二隧道、杭鞍高架二期等重点工程;另一方面着力增强主干路、次支路路网规模,完成开平路(周口路-重庆路)、深圳路(东李规划二号线-李沧区界)、银川东路(科大支路—松岭路)等28条主干路新改扩建,太原路、长沙路等群众热切关注的主干路开工建设。全市累计打通未贯通道路123条,初步形成了以高快速路和主干路为骨架,次干路及支路为补充的道路体系,路网运行效率大幅提升。
在供热燃气设施建设方面我市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十三五”期间,我市集中供热面积由1.6亿平方米扩大到2.8亿平方米,增长率超过70%。此外截至2019年采暖季,市内六区实现清洁能源供热面积达到6287万平方米,较2015年新增4687万平方米;在天然气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截至今年7月,全市已建天然气分输站8座,建成天然气高压主干管道约317公里,建成次高压管道约444公里,供气管道总长度达到1.25万公里,较2016年增长35.1%。
老城区有机更新工作也成为民生焦点。自去年以来,我市已分两批对近60处老建筑实施“红瓦修复工程”,让老城区更加活力时尚方便温馨。此外,我市还启动对大学路、沂水路、广兴里周边等片区综合整治提升工程,示范带动全市老街区整体复兴。
聚焦破解热点难点问题,让市民居住更舒心、生活更便捷
“十三五”期间,先后深入开展了“物业服务年”“整治提升年”“政策宣传年”,以及“文明服务年”“标准建设年”“品牌提升年”等系列主题年活动。物业管理范围从住宅、写字楼等全面向学校、医院、商场、工业园区、海底隧道等业态延伸。据初步统计,我市物业覆盖面积达到2.96亿平方米,物业管理项目3924个,从业人员约11.1万人。
此外,我市还不断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统筹开展停车场建设改造和信息联网管理等工作。截至目前,中心城区累计建设公共停车场178处,增加公共停车泊位约7.13万个。今年年初,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28条新规”正式发布,对停车问题的“管理属地化、建设市场化、运营智慧化、监管法治化”等方面进行细化明确。这一顶层设计的出台,即为全市停车管理提供宏观层面的方向指引,又对权责奖补等进行微观层面的敲定落实。
随着群众呼声的愈发高涨,近年来青岛老楼加装电梯也越来越被重视,继纳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后,今年青岛实现多项政策突破——拓宽资金来源,老楼加装电梯可提取直系亲属公积金;延长奖补期限,至2022年底,我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可获市区两级政府补助20万;简化审批流程,取消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及消防设计审查;扩充加装渠道,发挥基层组织议事协商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截至目前,我市已有353部加装电梯项目进入前期操作或实施阶段,其中211部电梯交付使用。
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让城市建设更环保、发展更绿色
2016年以来,我市通过出台一系列法规政策文件、建立完善监督服务体系、推出激励政策等举措,积极探索建筑能效提升新路径。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星级绿色建筑标识153个,建筑面积1676万平方米。其中,二星级以上113个,面积1258万平方米。累计开工建设装配式建筑2281万平方米,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16个;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47万平方米,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完成改造节能保暖工程310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38.7万户。
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我市按照“以点引路、全面实施”的工作思路,全面发展绿色建筑,重点建设西海岸新区等绿色生态区,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中德生态园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中欧国际城被确定为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我市坚持规划引导,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提出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目标:到2023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0%以上,形成一批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涵盖全产业链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我市还高标准开展国家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双试点”工作,25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全面达标,全市累计建设海绵城市面积约216平方公里。49公里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完成项目投资超40亿元,全市干线、支线管廊总规模达118公里,入廊市政管线累计达到1000多公里,全国领先。
下一步,我局将紧紧围绕上级部署和民生需求,以全国绿色城市建设试点为抓手,继续深入推进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发挥实效,聚焦市民重点关注的居住品质改善、老城区保护利用、停车难题缓解等三个方面,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让广大市民更直观感受到攻势成果,为全市城市品质高质量提升作出更大贡献。
“十三五”期间城市管理领域工作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市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市城市管理局紧紧围绕市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借势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等重大活动环境和城市运行保障任务,组织开展了美丽青岛三年行动,强力发起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疏堵点、补短板、治回潮,精心打造优美环境秩序,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服务保障水平,聚力开创城市管理工作全新局面,全市市容市貌、城市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方便、温馨”成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关键词。
这五年,是城市管理更加精细的五年。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系得到不断完善。法制体系进一步健全,颁布实施和修订完善《青岛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行业法规10余项。共建共治共享取得新成效,在全省率先推行城市管理委员会公众委员机制,落实市容和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逐步形成市民自治、商家自律、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智慧化管理迈上新台阶,建立“一线一网一平台”智慧城管监督指挥体系,实现数字城管全域覆盖,受理处置城市管理事项838万余件,办结率99%。
特别是2020年,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修订实施了《青岛市城市管理工作标准》(2020版),明确了151个具体事项的主管单位、责任主体和管理标准,使城市管理工作“事有人管、管有标准”。组织开展“人人动手·洁净家园”活动,出动人员65万余人(次),清理居民楼院、背街小巷2.9万余个(条),清运垃圾14.8万余吨。试点推行“三长一站”(即:城市管理领域的路段长、楼院长、区片长和城市治理服务站)工作模式,建立了城市治理服务站157个,设立服务站站长157名,路段长205名,区片长260名,楼院长957名。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城市管理领域投诉同比下降31.3%,市12319城市管理热线回访群众满意率达到99.4%,城市治理效果明显提高。
这五年,是保障和服务民生更加扎实的五年。城市燃气供应快速增长,高压、次高压管网全部贯通,管道天然气实现“镇镇通”。天然气用气户数达252.3万户,较“十二五”末增长23.2%;供气管道总长度达到1.25万公里,较“十二五”末增长35.1%。新增储气能力达到355万立方米,年供气总量达到17亿立方米,年均增长16.5%。居民集中供热户数达到259万户,较“十二五”末增长70.4%,集中供热管道总长度达到1.59万公里,较“十二五”末增长94.2%,全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亿平方米,较“十二五”末增长84.2%,保障群众温暖过冬,2019-2020采暖季,供热方面的投诉举报量同比下降68%。
特别是2020年,认真组织开展“三我”主题倾听活动,开通11条群众意见受理承接渠道,解决实际问题2万余件。创新开办“星期三问城管”活动,选取市民关心关注的专题,每周三由业务处长接线,受理诉求、答疑解惑,全程跟踪、彻底解决。目前,活动已开办22期,问题办结率99%。优化气暖报装流程,用热报装由23个工作日压缩到12个工作日,用气报装由10个工作日压缩到最少2个工作日,以更快速度、更优服务,助力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省内领先,荣获高效青岛建设攻势“十大基层创新案例”。
这五年,是市容市貌更加靓丽的五年。环境卫生持续改善,主次干道机扫率、冲洗率均达到100%。纳入环卫体系管理作业的公厕达到1141座,较“十二五”末增长72%。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总体处理能力达到1.1万吨/日,我市成为全省首个、全国首批实现全域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城市,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考核排名跃升至工作成绩显著的第一梯队。建筑垃圾经营性运输许可车辆密闭率达到100%,智慧建筑垃圾监管平台建成上线,车辆违规率、事故率均大幅下降。市容景观治理成效显著,实施40余项夜景照明工程,完成4100余栋建筑夜景亮化提升,形成了“一带一核心、三片区、十二线”的城市亮化体系,浮山湾灯光秀成为城市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地,让青岛“越夜越美丽”;规划改造高质量门头招牌,老字号被保留、新创意被尊重,从“整齐规范”升级为“特色彰显”;“铁腕拆除”违规设置的大型户外广告,全市高立柱式广告、大型屋顶广告(标识)、违规大型墙体广告基本清零。
特别是2020年,自疫情防控伊始,全市2万名环卫工人连续80天全员在岗,对大街小巷、公共厕所全覆盖保洁消杀,市民群众纷纷致敬“最美橙色”。高质量完成国家住建部开展的规范户外广告设施管理工作试点,整治拆除违法广告招牌10.1万平方米,形成《规划》《条例》《办法》《规范》《标准》《导则》“六位一体”的法制体系,为全国提供了“青岛经验”。编制国内第一部《海水浴场管理与服务导则(试行)》,在各大浴场配备日常应急物品、设置自助冲洗装置、母婴室等便民服务措施,受到市民游客广泛点赞。
这五年,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更加有力的五年。实施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一线执法人员保持在80%以上。开展“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活动,创建星级中队136个。推进城管执法进社区,建立161家城管执法工作站,打通城管执法“最后一公里”。建立餐饮油烟执法协作机制,实施与公安部门联勤联动。连续组织专项治违行动,拆除各类违建2565万平方米,实现拆违还地、拆违还路、拆违治脏、拆违增绿;持续开展市容秩序整治,占路经营、露天烧烤等违法行为明显减少;大力推进居民楼院环境整治,清理小区私搭乱建、毁绿占绿、乱堆乱放等问题3万余件,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
特别是2020年,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早夜市、便民市场、摊点群和特色街区服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市设置便民摊点群210处,提供摊位3万余个,保障民生需求。制定《青岛市综合行政执法行为规范》《青岛市城市管理领域部分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推动执法行为规范高效。针对市民群众长期诟病的乱贴乱画“小广告”问题,在组织大范围清理、粉刷的同时,实施严管重罚,已立案处罚514起,对1600个乱贴乱画“小广告”通信号码暂停使用。
当前,城市管理工作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市民群众的期待仍有差距。“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秉承“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坚定走好“开放路”、打好“服务牌”,实施“全民城管、高效城管、品质城管、温馨城管、智慧城管、韧性城管”六大建设,不断提升精细化、智慧化、社会化水平,想方设法解决群众操心事,千方百计提高群众幸福感,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感到更加方便、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