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教育界的盛事——首届全国劳动教育发展论坛暨青岛市劳动教育现场会——在青岛市城阳区举行,来自全国的300余名劳动课程教育专家以及一线名师共聚一堂,就我国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交流。论坛上,城阳区的中小学师生还向在场的嘉宾展示了多场生动的劳动实践教育课,赢得了在场嘉宾的阵阵掌声。
近年来,城阳区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工作机制、推行劳动教育统筹配合,将课程开设、教育活动、基地分类管理等内容,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考核、有评价,“四有”确保劳动教育各项内容全面落地、落实,打造阳光育人新高地。
多学科融合打造“有趣课堂”
城阳区推行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做点家务、干点体力活那样简单,而是寓教于乐,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其它学科有机融合,把劳动技能、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在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学校就以地方课程《劳动教育》为基础,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扎根于其他学科资源之中。在语文阅读课中,学校开设《诗经》课程,结合史地生知识,带领学生探究古代劳作方式,认识农作物并了解它们的古今名称;结合地方实例,联系生物、化学学科,带领学生了解海渔、盐业、青啤酿造,开展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常态化融入思政课中,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念。学生们纷纷表示,“课程不枯燥,特别有意思”。
“细卷天下——不费笔墨的纸上风景”,这是城阳第二实验中学衍纸课程的主题标语。实验二中八年级一班的赵雯博同学告诉记者,劳动教育让他思维更开阔,对学科学习也非常有帮助,“非常考验空间想象力、动手能力和眼力,并且还提高了我的审美能力”赵雯博开心地说。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城阳区不仅重视劳动教育的过程,还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将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情况统一纳入青岛市中小学生“十个一”评价记录手册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集团化 创建实践基地
将劳动教育做成“集团化”是城阳区劳动教育工作的一大亮点。城阳区打造了“1+N+X”劳动教育集团,“1”为劳动教育核心学校,“N”为劳动教育联盟学校,“X”为与科技融合的劳动教育平台。
在城阳区的牵线搭桥下,城阳区第三实验小学与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结为劳动教育联盟学校,两校学生定期互访,在校园种植、校内劳动拓展课等方面进行交流、共享。这种劳动教育联盟的形式,让学生们拓展了劳动场所、扩大了交流视野,也刷新了对劳动的进一步认知。
不仅如此,城阳区还与一些知名企业和学校联合创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面向社会遴选研学旅行基地、未成年人“社会课堂”和学农学工社会实践基地,满足全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需求。
茶艺、果艺、糖艺、酿酒、豆腐制作……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在学工学农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每年都会组织七年级学生到青岛学农基地开展为期5天的学农实践活动。田间地头的泥土芬芳,与农民的调研互动,让学生在劳作中明晰了“早种三分收,晚种三分丢”的劳动经验,感悟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学智慧。
此外,学校还充分发挥山东省人工智能实验学校的优势,依托中国海洋大学、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实践基地,开展航模、创意编程、机器人、摄影等科技类的劳动教育课程,电烙画、电子光纤、模拟驾驶、专业3D打印等精彩纷呈的实践内容吸引学生打开科技世界的大门,关注国家前沿科技成果。
一校一品打造劳动教育特色
“打造劳动教育杜绝套模板、套路化”,这是城阳区在推行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一大原则,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独有的特征,因地制宜一校一品,做成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特色。
作为在首届全国劳动教育发展论坛中的的重点参观学校之一,青岛市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的特色是“社团”,校长矫伟在采访中讲到,学校的劳动教育社团涉及了陶艺、剪纸、丝网花等“传统文化”领域,还有渔网编织、贝壳加工、标本制作等与青岛“海洋文化”领域,以及烹饪、烘焙、面点等“生活艺术”领域等,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成长,在劳动中全面发展和学习”。
城阳区教育和体育局局长赵伟表示,城阳区会继续以“一校一品”为特色,以家务劳动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辅助的推进机制,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继续改进教学内容、培养模式及方法路径,使劳动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努力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培养成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
青岛新闻综合广播融媒记者:高鹏飞 通讯员:李敏 翁豫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