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蓝皮书》在青首发 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2020-12-20 10:34 来源:爱青岛

  2020年12月19日,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青岛电影之都办公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青岛联合发布了“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0)》。由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劳特里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图书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Film Industry一并在青岛亮相首发。《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0)》立足全球视野,以北美、亚太、欧洲-中东-非洲(EMEA)和拉丁美洲作为四大研究视域,探析电影产业的发展规律,致力成为政府、业界、学界和公众了解全球产业发展态势的重要工具书。这是电影蓝皮书首次面向全球出版发行中文版和英文版。

  电影是全球化的娱乐产业,为促进中外电影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借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青岛为中国首个“世界电影之都”之际,于2018年创建了首部“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18)》。2020年,国际电影产业研究共同体已经初步形成,目前已囊括中国、英国、韩国、巴西、印度、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爱尔兰等国家的9个电影之都以及美国、加拿大、法国的20多位专家学者。

  2020年前11月中国票房约为去年同期27.5%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世界各地持续蔓延,对电影产业带来巨大冲击——摄制组停工、影片撤档、影院关闭,从生产制作到发行放映的业务流程被迫中断或重组,影院票房损失惨重,整个电影生态系统备受影响。

  前11个月,中国票房仅165亿元,约为去年同期(600.37亿元)的27.5%;美国票房为20.3亿美元,仅为去年同期(102.2亿美元)的19.9%。受影片上映数量减少、影院停工歇业减场、观众消费意愿降低等多重因素影响,电影蓝皮书课题组初步估算2020年全球电影票房约为80~100亿美元,约为2019年(422亿美元)的20%~25%。

  鉴于新冠病毒疫情的反复爆发和疫情防控常态化,估计全球影院市场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需要多年时间。电影蓝皮书课题组预计2020年至2025年全球影院票房将以复合年增长率30%左右逐步复苏,五年后有望恢复至2019年的市场规模。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副教授、国际电影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电影蓝皮书》主编牛兴侦指出,新冠病毒疫情带给电影产业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近年来,奈飞、亚马逊、苹果等IT巨头进军流媒体领域,试图重构电影的消费方式和市场格局;面对科技变革带给娱乐和传媒产业的颠覆性影响,迪士尼、华纳传媒等影视娱乐集团也开始推出流媒体服务,基于自有网络平台面向全球终端用户直接发行电影。

  技术是主导电影产业长期变革发展的最主要力量

  回顾一百多年来电影的发展,每一次电影史上的重大革新、重大转折点往往都是在技术支撑的基础上实现的:从无声到有声再到立体声的迭代,从黑白片到彩色片的演进,从利用胶片拍摄放映到数字电影的转型,从2D(二维)到3D(三维)、4D(四维)的升级,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超大银幕、弧形银幕、动感球幕、水幕、环幕的变迁,无一不是技术革新的产物。拍摄和放映技术的变革还带来电影观念和电影美学上的变更。

  电影高新技术主要是围绕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的深度应用和影像质量的全方位升级而展开,由此带给观众全新的影像呈现和视听体验。电影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化娱乐消费形式,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推动电影产业的变革。电影技术的变革从来都是以提升观众的观感体验为目标的,技术创新必然会带动文化娱乐消费升级。2D电影(伴随着24帧、1.3K或2K画质)是电影观影的1.0版本,普通3D电影是2.0版本,而以Cinity影厅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影院系统创造了3.0版本的观影体验,给观众带来了多层次、多感官的“临场感”和“沉浸感”。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在Cinity品牌发布会上提出了“剧场感”的概念,这更加强调影院消费的不可替代性。面对流媒体平台的崛起和观众消费模式的转变,电影业(特别是影院业)必然需要持续推进技术升级,以满足观众更多元的视听体验需求。

  5G通信环境下的超高清视频将给影像带来深远的影响

  蓝皮书指出,2019年全球已经开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商业化应用,5G通信环境下的超高清视频将给影像带来深远的影响。普华永道(PwC)预计,2019~2023年全球电影票房复合增长率约为4.4%,2023年全球票房将超过500亿美元。未来电影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内容和渠道的双轮驱动,通过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体验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电影产业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内涵增加、关键技术推进、边际效益提高、附加价值提升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转变。

  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蓝皮书指出,“工业化”是2019年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频热词之一。随着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扩大,技术驱动市场增量作用下降,市场对优质内容需求不断上升,探索提升电影项目市场成功率的路径成为摆在中国电影产业面前的重要课题。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成熟电影工业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与样本。

  作为重工业电影的代表,科幻电影的创作拍摄优势长久以来被好莱坞制作人掌控,遥遥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在国产电影项目《流浪地球》的执行过程中,郭帆导演带领制作团队面对全新的问题,在借鉴好莱坞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国内情况,逐步摸索出一整套适用于本土剧组和作业环境的解决方案。通过在项目实践中进行更加明确和细致的工业化分工尝试与科学化管理,团队管理层有效地将各个部门串联起来高效协同,降低了沟通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是台前幕后7000名影人的骄傲,更是中国电影在工业化发展道路上的积极探索。

  《哪吒》作为“国漫”代表,其成功建立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影片的成功基础之上。根据片方对外披露的数据,影片从筹备到制作历时近5年,前期策划和剧本开发近2年,前后修改66稿,中期制作近3年。整个项目前后动用了60多家协助制作团队,最终制作人数超过1600人;全片约80%的镜头(1400多个)是特效镜头,除主创团队外还邀请了20多个特效团队共同完成。《哪吒》的制作采用标准化流程,从剧本创作、分镜、设计草稿到后期制作均采用流程化操作。《哪吒》的成功不只是单片的胜利,还是中国电影在工业化标准道路上坚定探索的胜利。

  中国电影工业化还有漫长的征程等待中国影人,一部《流浪地球》、一部《哪吒》还远远不够。他们的成功不是巧合,也不应成为特例。即将上映的《封神三部曲》在创作选材、管理制度以及新技术应用等方面,都践行了专业化、标准化、流程化、体系化,必将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新的标杆。只有更多的《流浪地球》与《哪吒》出现,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跨越,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才能真正得到完善。

  中国国产电影产量5年来首次出现下滑

  受整个行业大环境的影响,2019年国产电影产量5年来首次出现下滑,从1082部减少到1037部,下降4.2%。相应的,2019年国产故事片产量也出现了下降,从2018年的902部减少到850部,下降5.8%。2015~2019年,国产故事片产量分别为686部、772部、798部、902部、850部,增长率分别为11.0%、12.5%、3.4%、13.0%、-5.8%。

  虽然2019年国产故事片产量较2018年有所下降,但2019年涌现出一大批精品电影,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票房前10名的影片中,国产电影占8部;票房过10亿元的15部影片中,国产电影占10部;中国票房总榜前10名的9部国产电影中,2019年放映的影片占4部。

  构建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坚持文化自信、中体西用,是必经之路

  蓝皮书指出,对于中国而言,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提高,本土电影市场潜力巨大。构建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坚持文化自信、中体西用,是必经之路。

  指导思想上,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更多、更优质的电影作品,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电影观影需求与欣赏水平。中国经济转入“新常态”后,观众的观影品位也在不断提高。作为电影供给方的影视制片公司,应当调整结构,差异化供应。

  第二,抓紧构建中国的电影工业标准体系。在中国相关标准中,电影行业标准的缺乏已成为电影工业化的发展瓶颈,中国目前公布实施的电影行业标准只有《影视拍摄基地服务规范》。

  第三,构建中国式类型电影。在好莱坞影视工业的跨国扩张之下,不同国家、地区及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价值,很难全面融合在以好莱坞为主的类型电影之中。构建本土化的新型类型片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

  第四,为实现规模化效应,引导并购和上市。中国电影制片机构集中度低,需要引导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推进并购,提升规模,以尽快做大做强。

  第五,借助“一带一路”,重整电影产业国际化分工。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电影产业“西进”之路逐渐展开。除了参与好莱坞主导的电影国际分工之外,中国将逐渐主导新的国际电影分工。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