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审计局探索创新“大数据+非现场”审计模式,部署应用一体化审计平台,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打好全市15个攻势等重大部署、重点政策,充分发挥审计常态化“经济体检”作用,预算执行审计覆盖面历年最大,各类审计项目统筹融合程度最高,促进有关部门单位完善制度办法76项,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审计力量。
一是建立审计对象“一张清单”,首次实现数据“应采尽采”。摸清全市761个一级预算单位及所属1622个二、三级单位基本信息、隶属关系、预算级次和财务软件信息等,掌握系统数据结构和相关技术文档,形成全市预算单位信息“一张清单”,全面掌握审计对象情况。通过联网系统采集、财政部门集中采集、非集中核算单位函告备份采集等方式,全市具备采集条件的2299个预算单位全部完成2019年度财务数据以及预算编审、绩效管理、指标管理、国库执行等财政数据的采集,首次实现全市预算单位数据采集全覆盖。同时,定期采集社保、公积金、工商、自然资源等行业数据,建立审计数据资源体系,为开展市级预算执行审计、区市长经济责任审计等数据分析奠定基础。
二是创建“一体化”审计平台,系统开展全覆盖审计。以该平台为支撑,“全景式”查看审计对象信息,按照行政区划、隶属关系展示被审计单位信息,全面了解和掌握审计对象情况;“一站式”数据采集、转换和分析,利用系统中各类财务数据采集模板,一键采集转换为标准统一的财务账套,利用系统提供的分析工具自主灵活开展数据分析;开展“智能式”审计,归纳和总结被审计单位新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异常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形成可移植、“傻瓜型”审计模板,破解时间、人力等资源制约,有效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计覆盖面。围绕服务保障15个攻势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一体化平台中创建各类审计模型,对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在区市长经责审计中,打破以单独一个区市为数据分析对象的传统审计思路,将被审计的7个区市作为一个审计对象,横向对比其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市场主体、民生投入等指标,发现各个区市之间存在的长短板,快速锁定审计重点、筛查审计疑点;破除紧盯某一环节而导致“盲人摸象”的状况,对财政资金进行全流程审计,从市级指标、部门指标到各区市、各镇街到最后全部拨付使用,打通各个环节之间的数据屏障,实现财政资金数据纵向贯通到底。
三是创新实施流程再造,最大程度实现协同审计。围绕全市15个攻势、上合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建设等重要部署,探索审计流程再造,采取专班工作法跟进服务,逐条、逐项分析对应的审计项目,作为刚性任务列出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最快时间落地落实。以区市长经济责任审计为平台,一次性统筹开展区市自然资源资产、高质量发展、功能区改革等项目20余项,整合全市审计机关业务骨干共99人组成8个审计组、百人的突击队,统一工作方案、统一数据分析、统一疑点推送、统一定性定责、统一法规审理、统一报告模板,减少层级和环节,提升决策水平和落实效率。对1个被审计区市只派出1个审计组,融合开展3至5项审计内容,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既减轻被审计单位负担,又提升审计质效。
四是强化审计成果运用,服务保障15个攻势。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层面剖析原因,从完善制度措施、强化源头治理等方面提出整改意见建议,报送市委、市政府的35份报告、专报,获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36篇次,相关部门及区市政府落实审计意见建议整改问题金额达33.06亿元,完善制度办法76项。特别是在服务民生、保障全市15个攻势方面,审计成效显著。如,围绕服务保障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开展审计调查,推动出台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促进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规划修编工作,66个新建和752个老旧小区已落实配建养老服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