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迎来大型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这是该剧第四次进京。这部讲述农科院助理研究员马向阳下乡担任“第一书记”扶贫济困感人故事的剧目,取材于现实,有着浓郁的山东风格、青岛印记,不仅是一个个“第一书记”扶贫故事的缩影,也是山东省文旅扶贫取得重大成效的见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开展专题研究,部署文旅扶贫任务,形成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监督、年底有总结的工作体系,文旅扶贫与业务同步规划、同步安排、同步落实、同步检查“四同步”。建立推动旅游扶贫村向乡村振兴村蝶变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文旅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新途径,并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科学谋划、精准施策,聚焦扶贫效益,通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进旅游扶贫项目建设、强化扶贫人才培训、建立长效机制等措施,山东文化旅游扶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穷村”换“新颜”
打造文旅扶贫村样板
沿着济宁市泗水县城南尧王路南行6公里,坐落着一方古树林立、溪水潺潺的“世外桃源”——南仲都村。10年前,“穷”是这个村的代名词,贫困、落后,土地荒芜,村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而10年之后,“穷村”换“新颜”,原本荒芜的土地上,建设了农业生态观光园,草莓大棚、花卉产业园内一片火红景象,园内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亲子民宿更是一房难求。如今,南仲都村年集体收入过百万元,4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年人均收入达13000元。
从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摇身一变成为扶贫示范典型村,南仲都村不是唯一一个。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为全面完成旅游脱贫攻坚任务,把文旅扶贫与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乡村旅游、景区化村创建紧密结合,复制推广景区带动、能人引领、自主开发、项目带动等模式,创出一条由贫困村转向景区村不断自我创新、自我提升的良性循环的实践经验。潍坊隐士村、淄博蓑衣樊村、新泰掌平洼村、济南黄鹿泉村等成为乡村旅游脱贫攻坚典型村。
“以文化人”
文化惠民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困”
“四进京”的《马向阳下乡记》是众多山东扶贫题材文艺作品中的一个典型。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以文化人”,成为山东文旅系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每年新创作品中相关题材占到总数的60%以上,仅2019年,就推出大型剧目20余部、小戏作品60余部。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渔鼓小戏《老邪上任》,分别获得文华大奖、群星奖。
2016年至2019年,省文化和旅游厅连续4年每年落实省财政资金1亿元,支持10000个财政困难县的行政村,每村1万元用于文化设备购置和提供基本文化服务工作。为58个财政困难县全部配发流动文化服务车,总价值近1200万元。文化阵地的健全、设施设备的完善,使贫困地区的群众切实得到文化实惠。
文化惠民的同时不忘文化富民。我省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名录为基础,建立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具备一定传承基础、生产规模、发展前景并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依托传统手工艺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贫困地区形成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农民画、草柳编等项目在一些县、乡镇成为支柱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2018—2020年,连续3年分3批评选了平度市新河镇草编、昌邑市柳疃镇丝绸等60个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省文化和旅游厅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美团、快手、东家等网络平台联合举办山东非遗购物节助力非遗脱贫。
拓展消费渠道
“互联网+”纾解行业之“困”
2020年7月4日,一场规模宏大的网络直播在临沂市兰陵县压油沟村举办,这是山东省首届文旅扶贫带货大汇,全省旅游扶贫村的文旅产品在大汇上通过直播带货,跨越千山万水,被送到千家万户。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旅游业的严重冲击,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文化和旅游扶贫,多措并举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的不利影响。着力落实约1.38亿元人民币用于发放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其中,特设扶贫专用券,面向全省58个财政困难县征集文化旅游产品,设立专门的扶贫专卖店和电商扶贫馆,着力推介省内贫困地区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为山东省内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培育市场、拓展销路。
“文旅扶贫带货大汇”便是其中的创新之举。网络直播带货这种新的销售方式,解决了贫困村农产品销路之困。活动期间,好客山东网和抖音直播,观众点击量达到1000万次。
针对“黄河滩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10月15—16日,以黄河为背景,文旅搭台、扶贫唱戏,在滨州市惠民县举办“山东省文化旅游扶贫走进黄河滩区”活动,将我省沿黄九市精彩的文创、非遗扶贫产品汇集到“黄河之滨”,进行集中线上线下展示、推介和销售,促进黄河滩区群众脱贫增收。
培养文旅扶贫“领头雁”
建立扶贫长效机制
文旅扶贫,离不开人才“领头雁”,扶贫扶智,才能增强脱贫内生动力。“3年前,虽然山东的乡村旅游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学历普遍较低,随意性强,对完善自身知识技能与提高发展层次的关系普遍认识不足,直接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提档升级。一些将发展战线全面铺开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则面临人才知识更新的拓展压力。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乡村旅游同质化发展的直接原因。”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基于此,省文化和旅游厅着力找准“痛点”,破解旅游扶贫难题。一是开展专题扶贫培训。免费培训全省旅游扶贫带头人和镇、村业务骨干,实现400个旅游扶贫村培训全覆盖,组织320名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境外省外精准交流,其中潍坊隐士村、济宁白石镇夏村、菏泽葵堌堆村等一批贫困村就是在旅游带头人的带动下由贫困村变为旅游村的典型。二是开展送智下乡、送教到户。委托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女子学院等旅游院系“送智下乡”,到乡村旅游点面对面传授农家菜制作、面点制作、电子商务、旅游礼仪等专业知识。2020年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专家到基层广泛进行调研,通过逐村收集资料、设立台账、专家辅导等措施,查缺补漏、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增强文化旅游扶贫内生动力。
扶贫有了一定成效,更要稳固扶贫成果。2020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结合省内实际印发《2020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扶贫工作要点》,继续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组织文化旅游企业积极参与“百企联百村”精准扶贫行动,保持帮扶政策稳定,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制订《厅级领导帮扶特别困难旅游扶贫村工作方案》,确保40个特别困难旅游扶贫村帮扶全面覆盖。同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抽取十分之一、对400个旅游扶贫村抽取四分之一,逐村逐项评估并提出整改建议,督促各地对所有旅游扶贫村限期完成整改工作。
截至目前,全省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已全部建成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建成率100%。共建成3个国家级、68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00个旅游扶贫村中,有78个村纳入村庄景区化培育计划,8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新闻发布中,山东入选数量在各省市中居全国首位。各类非遗扶贫工坊、文旅项目直接或间接带动47万贫困人口大幅增收。2019年,省文化和旅游厅扶贫工作被省扶贫办评为“好”等次,黄河滩区迁建工作被评为“优秀”等次。
文旅扶贫一直在路上,下一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按照省委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精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巩固文旅扶贫长效机制,创新探索贫困户增收新渠道,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脱贫攻坚贡献文旅力量。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