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端分类到终端处理齐发力: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规范提质

2020-11-27 19:28 来源:爱青岛

  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近年来,垃圾分类已经逐渐步入我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并在农村地区落地开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紧紧围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如何实现减量化、处理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持续发力,一方面不断巩固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另一方面不断深入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工作,2018-2020年市、区(市)两级财政累计投入20个亿,用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和农村垃圾分类工作。2018年农村垃圾分类覆盖率只有26%,2019年已经提高到78%,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规范提质列入市政府市办实事,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坚持党建引领,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典型示范宣传动员、督导检查等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管理运行体系,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截止11月15日,已建成农村生活垃圾镇级终端处置站10处,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示范村10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

  前端分类投放:“两委”干部包片,党员联户示范,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今年以来,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积极筹谋,应势而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垃圾分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村“两委”作用,推行村“两委”干部包片,党员联户示范引导、网格管理、垃圾分类积分制管理和激励机制,激励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西海岸新区、莱西市在部分村庄成立党员分类工作队,实行划片包户制度,聘请监督员,监督指导垃圾分类。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模范带头蔚然成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逐步形成。截至10月底,全市5439个村庄(社区)开展垃圾分类,覆盖率为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组织全市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达标创建,经综合评选100个村庄(社区)获得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荣誉称号。

  中端分类收集、运输:增设分类收集房和分类运输车

  2020年各区市加大垃圾分类资金保障力度,建设垃圾分类收集房、增配垃圾分类运输车,保障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其中胶州市共建成垃圾分类收集房267处,集成式垃圾分类收集站107座,分类收集亭2367个,分类运输车辆895辆、配备厨余垃圾收运车6辆。城阳区实行“集中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在农村社区试点建成多处集垃圾智能称重、线上积分兑换、多媒体宣传、人脸识别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四分类密闭垃圾收集房,有效解决传统垃圾集中投放点异味扩散、垃圾桶暴露、管理不便等问题。崂山区2020年投资3000余万元用于垃圾分类,探索实施定时、定点投放模式,配备垃圾分类收运车51辆,优化调整收运线路18条,实施分类收运。

  终端分类处理:积极探索厨余垃圾不出镇,“一地一策”,尽量就地消纳

  餐厨垃圾是环境一个重要污染源,特别是到了夏季高温时,腐烂变质快,容易产生大量渗滤水以及恶臭气体,滋生蚊虫、苍蝇、细菌,对环境卫生造成较大影响,危害人体健康和传播疾病。同时,餐厨垃圾堆放时产生的下渗液进入到污水处理系统,会加重污水处理厂的负担,增加运行成本。将农村厨余垃圾运输到城市集中处理,增加运输成本,同时沿途撒漏、尾气排放等又成为新的污染源。为解决这一难题,2020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全面启动镇级垃圾终端处置站建设。10个镇级生活垃圾终端处置站建设完工,完工率100%。西海岸新区、城阳区正在建设3处10吨镇级厨余垃圾处置终端,预计年底前超额完成任务。莱西市成功争创全省农村垃圾分类示范县,目前正在积极建设村级厨余垃圾处理终端,探索农村“湿垃圾”不出村。

  下一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将进一步探索农村厨余垃圾就地消纳办法,完善长效管护和常态化监管机制,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创出“青岛模式”。努力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