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入选全国首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2020-11-27 12:46 来源:爱青岛

  11月26日,爱青岛记者从青岛市新闻办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落实《水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纲领,大力开展城市黑臭水体专项治理工作,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2016年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原环境保护部公布了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情况,其中公布我市城市黑臭水体12处。经过全市集中治理,至2017年底,12处城市黑臭水体的基础整治工作全部完成。2018年10月,我市成功入选由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组织的全国首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近两年来,我们围绕迎接示范城市考核验收,落实系列措施,打响了“长制久清”的碧水保卫战,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工作全方位推进。

  我市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民生,统筹推进河道整治。我市坚持把水环境治理作为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任务,一是顶格协调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统筹,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跨区域跨部门治理工作,做到守水有责、守水担责、守水尽责。二是齐抓共管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多部门凝心聚力,水务管理、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部门通过联席会议形式集中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为治水一线提供了有力支持。三是重心下沉各级河道治理责任人员深入一线持续开展河道巡查,针对现有的城市黑臭水体,巡查频率每半月1次;针对群众关注度高的城区河道,巡查频率每周不少于1次,实现了城区河道全覆盖巡查和无盲区监控。四是开门治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整治过程中我市坚持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广纳群众建议。以李村河中游(李村大集)治理为典型河段,多方征集群众意见建议,组织多轮论证,将河道治理同“李村大集”搬迁统筹开展,既改善了环境还满足了居民的生活休闲需求。在水清沟河整治中,辖区政府先后3次同开发商进行磋商,并集中征求业主意见,最终开发商投资2300万对河岸景观进行绿化提升,政府投资约3300万进行河道黑臭水体治理,真正实现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局面。

  (二)系统实施,岸上岸下统筹治理。一是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继完成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海泊河污水处理厂改造提标和扩建,张村河水质净化厂新建等工程,实现出水水质达标。目前,全市共有城镇污水处理厂25座,设计总规模达到了230.6万吨/日。完善李村河沿河23个社区的污水管网建设,新建污水管道250余公里;建设张村河上游、大村河等截污干管12公里。补齐城市污水处理短板,基本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二是开展排水口溯源整治。黑臭水体虽表现在河里,但问题根源在岸上。我们坚持“源头治理”,开展了全市建成区河道排水口专项整治,通过拉网式排查,为全市建成区890个排水口建立了台账。同时,引入专业单位“追本溯源”,采取管道物探等技术手段进行主城区管网检测1700余公里,全面排查污染源头,“一口一档”制定治理方案,逐一做好整改。三是加强河湖垃圾治理。全面划定城市蓝线及河湖管理范围,整治范围内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及时清理处置水体内漂浮物,并将打捞养护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目前已完成市区级339条河流、116座水库、111座水闸管理范围的划定,今年年底将完成镇级河湖管理范围的划定。四是恢复河道生态系统。李村河、娄山河等河道均采用生态岸线的形式,在河道内栽种荷花、莲花、芦苇等水生植物,恢复黑臭水体生态岸线约13公里。在李村河中上游完成治理的基础上,组织编制李村河规划设计方案,升级治理李村河下游,打造滨河生态公园,构建城区“山-海-河绿色长廊”。五是开展河道生态补水。充分利用再生水资源,调引下游污水处理厂的合格出水回补上游河道,保证河道生态需水,还原河道的生态调蓄功能。目前李村河下游、张村河上游再生水稳定补水达到24.75万立方米/日,海泊河再生水补水2.5万立方米/日。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补水效果,开展李村河中游生态补水示范项目,为李村河中游、张村河中游提供5万立方米/日的再生水补水水源。

  (三)健全机制,创建水城共融岛城。一是建章立制抓规范。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建设,2020年相继出台了《青岛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绩效考评办法》、《青岛市黑臭水体治理相关企业信用管理办法》、《青岛市黑臭水体治理排水执法工作标准》等制度文件,确保青岛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常治长净、长制久清”。是深化落实河长制。以河长制为抓手,建立四级河长体系,出台河长制工作方案和相应配套制度,推动我市河长从“有名”向“有实”不断深化。是强化督查考核机制。对巡河过程中发现的个别河道污水排放、漂浮物、淤泥等问题进行督查通报,将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纳入对各区(市)的绩效考核,确保各层级责任上肩,任务落地。是加大联合执法工作力度。建立多部门常态化排水溯源联合执法工作机制,杜绝管网私搭乱接现象。2020年全市执法部门共检查排水单位1991家,整改97处,立案处罚71起。严格执行许可制度。2020年共办理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111件;全市核发排污许可证2441张,登记20130家,登记率100%。

  通过做好社会治水、工程治水和管理治水三篇文章,我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创建效果初显。

  一是实现了城市水环境质量长效稳定提升。我市于2018年完成了12条城市黑臭水体长制久清评估,居民满意度超过90%,顺利通过了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评审。自2019年10月起,聘请第三方单位进行黑臭水体监测,同步公示数据。水体监测数据显示,城区水质持续向好,未出现大范围“返黑、返臭”。

  二是创建了北方大型缺水城市水生态建设示范。青岛作为典型的北方大型缺水城市,河道生态用水非常缺乏。我市通过优化调整污水处理厂布局、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加强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目前,主城区再生水补水能力达到28.75万立方米/日。李村河中下游3.5公里河道已基本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

  三是探索多行政区、多水厂、全流域联动的“厂-网-河”一体化建设运营路径。我市正在分时序、分步骤推动“厂-网-河”一体化工作。以城区内面积最大、涉及辖区最多、治理任务最重的李村河流域为试点,先行先试“厂-网-河”一体化,积极破解现存市区两级和部门职权分割、管理权责不清等问题。

  四是构建了全市统一共享排水监测管控平台。综合运用云计算、在线传感、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和理念,加快建设排水监测管控平台,布设监测设备214台,实现源头、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河道的全过程数据监测,做到数据统筹共享,助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平台化、智慧化。

  水生态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市水务管理局清醒认识到青岛市黑臭水体治理还有一些弱项,比如:个别地段清污不分导致纳管入厂压力大;一些河道断流干涸、断面水质不稳定;个别人员、企业或单位法制意识不强,存在非法偷排乱倒污水行为,部分区(市)地方监管还较弱。因此,巩固好黑臭水体治理成果任重道远,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下一步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一)抓工程,加快推进未完工项目进度。2020年是我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的收官之年,我们要对标示范城市创建要求,继续推进未完成的项目建设,严卡时间节点,加快工作进度。重点加快李村河北岸新建水质净化厂和李村河中游生态补水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再生水利用水平。

  (二)建机制,持续完善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夯实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制久清”的制度基础,继续完善“厂网河”一体化运维机制、排水管网排查长效机制;对于已建立的河长制、排水执法、排水许可、定期监测等管控制度,规范工作台账,严格督导落实。

  (三)强监管,不断加大河道巡查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已有河长制、治理专班、环保执法等各项河道巡查督查机制作用,落实管理责任,建立完善的巡河工作台账,对发现的问题分类处理,能整改的,立刻进行整改;需执法的,立刻移交执法部门,即刻开展执法;不能立刻整改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并定期组织“回头看”,杜绝河道“反复治、治反复”。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