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2020-11-21 16:03 来源:大众日报

  精准把握城乡发展趋势,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五中全会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各级要精准把握城乡发展趋势,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健康持续地推进全面小康后的农业农村工作,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顺应趋势,精准对接施策。全会提出,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从城乡关系来说,必须遵循城乡发展变化规律。城市化是大势所趋,我们应“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通过“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鼓励更多村民无后顾之忧地到城市生活,达到“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最终目的。现实条件下,我们既要算政治账,也要算经济账,不能超越发展阶段,把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简单地转变为统一的任务导向,避免出现“实实在在抓面子,认认真真搞形式”的情况。

  优化配置,精准引资育人。面对当前“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现实,必须引入更多的工商资本进入乡村,吸引城市人群到乡村康养休闲,把美丽宜居的乡村资源转化成为当地乡村民众造福的长期财源,实现自然性城乡融合发展。全面乡村振兴,发展现代农业,不能指望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冲锋陷阵。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利益引导,没有知识技能,无论怎样发动都只能事倍功半,甚至竹篮打水一场空。必须抓紧制定鼓励支持政策,利用现有高校、中技大力培养能够在现代化农业中一展身手的农业产业工人,让这些人日常生活在城市,各种福利待遇与城市产业工人一样甚至更高,以解决未来“谁种地”的“饭碗”问题,达到全会所要求的“以城带乡”,形成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调整重点,精准推动提升。全会提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前期的乡村振兴,我们的精力和重点更多放在开展试点、培植典型和树立样板上,今后则必须进一步总结推广。在这一过程中,要科学对待典型经验。“试点没有不成功的”的背后,有的时间太短而没有形成完整过程,问题没有暴露充分,经验存在不足;有的范围太窄而不具有代表性,难以进行科学全面的系统总结,必然会造成推广不利或推广后造成损失。典型往往是现有基础、强力外援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代表的是工作高度而不是工作水平,其示范带动作用也不宜过高强调。工作中应更多拥有统计观念,注重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续补短板,精准领引帮扶。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山东持续推动各级各方面到乡村第一线进行指导、帮扶,取得了明显成效,已经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要进一步总结选派“第一书记”的成功经验,强化各级部门和单位帮扶乡村的整体责任,加大支持鼓励力度,让机关中充足的行政资源、项目资源、人脉资源、智慧资源流补农村,破解因身份、地域、城乡等原因导致的部分农村基层组织领导能力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提升缓慢的困境,更大幅度地提高援农工作的规模和力度。

  来源:大众日报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