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青岛市市立医院档案室留存的一张泛黄的老报纸,“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响起,一张张单纯又充满朝气的笑脸在眼前浮现又定格在了黑白老照片上。
1951年2月28日青岛日报,欢送青岛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特刊。
1951年6月12日青岛日报,欢送志愿医疗队第二队光荣出发。
1951年2月——1952年4月,青岛市市立医院共有14名医护人员分三批跟随青岛市志愿赴朝医疗队和中国红十字会、山东省红十字会组织的赴朝抗美援朝医疗队奔赴中朝边境,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虽然岁月洗尽铅华,他们有的已经离开人世、有的侨居海外,有的已是耄耋老人,但是他们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被一代代市立人继承发扬。
整编集训首批赴朝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出兵入侵朝鲜,直逼中朝边境。10月8日,我国政府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1951年2月3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发出组织医疗队的通知,同年2月8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中国红十字总会发出《关于组织医疗队的通知》,市立医院的医务人员开始积极响应,踊跃报名参加。
第一批抗美援朝青岛医疗队(左起第二位时任外科主任王训颎、第五位X光室技术员乔林)
抗美援朝医疗队伍从青岛出发
志愿军休养院送给青岛医疗队的锦旗
时任市立医院外科主任的王训颎首批报名参加医疗队。2月16日,我市从270名报名者中选定42人组成第一批赴朝医疗队。由山大医学院(现青大附院)教授兼外科主任冯雁忱任队长,王训熲和山大医学院工作组长王滋才任副队长。3月1日,青岛市首批志愿赴朝医疗队离青赴朝,其中市立医院的4人分别是外科主任王训熲、外科医师高新民、X光技术员乔林、护士匡国祯。
3月2日,队员们首先抵达北京,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宋庆龄、蔡畅、邓颖超、郭沫若、邵力子等的热情招待,并学习简单的朝鲜语会话和文字书写,经过半个月的整编集训,于3月19-20日分别跨江奔赴朝鲜战场和编驻第三陆军总医院编入各病区工作。
在北京中国红十会合影
战地上为伤病员做手术
进入前线后,全国各地的医疗队编为两个大队,一大队180人,每7-8人编成一个抢救组;二大队40人,青岛医疗队大都分在这支由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队伍里,定名为手术大队。
当时医疗队自带x光机、手术器械、各种手术巾、纱布绷带、药品等,统一着无标识符号的志愿军服装。当时医疗队自带x光机、手术器械、各种手术巾、纱布绷带、药品等,统一着无标识符号的志愿军服装,坐火车来到了中朝边境。
为了节约,亲手制作治疗巾
当时正值春寒料峭,医院接收的大部分是冻伤的伤员,而且冻伤非常严重。肌肉皮肤呈酱褐色,活组织全部坏死,唯一的治疗措施就是截肢。作为医疗队员,他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强忍着悲痛同伤员们交谈,宽慰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早日康复。
战争是残酷的,大概是四月份开始,第五次战役中下来的战伤人员增多,大批伤员从战场上简单的包扎后送到后方来进行手术。医疗队队员们负责手术绷带石膏的制作,手术牵引架的维护管理,每天需要准备做大量的手术,伤病员的日常护理也要进行,因此劳动强度非常大,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队员们经常是守在病床前迷糊一阵就算是休息了,累得双腿都是浮肿的。
队员们从进院,生活、工作全在地下,只有在陪同伤病员时才能到地面透透气,而且还要注意防空,严防暴露目标。战争的残酷,工作的辛劳以及艰苦的环境时刻考验着医疗队员们,但保家卫国的信念一直在支撑着他们,给予他们救死扶伤和坚持下去的动力。1951年7月24日青岛市第一批医疗队返青,历时近5个月。能够挽救战士们生命,为抗美援朝、保卫新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队员们最值得骄傲的。
第二批、第三批医疗队前赴后继
多年前,青岛市市立医院档案室的侯桂珍老师走访了参加第二批抗美援朝医疗队的程玉华老师,当时老人已经80多岁高龄,叙说这段往事时语气平静,但花镜背后的眼睛却渐渐湿润。她说:“参加赴朝医疗队,是我一生最辉煌的片段!我们这代人很单纯,能把一切献给党和祖国是我们最大的荣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了她最光彩照人的青春烙印。
高举横幅欢送抗美援朝志愿军
1951年6月12日,青岛市第二批赴朝医疗队一行24人离青,队长张之湘,副队长孙维林。市立医院随队出发的有时任内科医师刘宝华、外科助理医师杜宗教、护士赵秀梅、外科医师高彦君,他们先从青岛出发抵达兖州,在兖州的野战医院工作10多天后,才接受上级紧急命令,被调配至中朝边界。
医疗队这时分成了两支小分队,分别接受位于辽宁安东和五龙背的野战医院第六所,此前该所由来自成都、上海、广州、重庆的四支医疗队共同负责,而青岛医疗队将照顾伤员的重担全部“揽到”了24名队员身上。当时病房里20多名伤员不管是伤残的战士,还是重病的战士,没有一个叫苦叫疼的,大家都是安心治疗,盼望伤好了可以早点重返战场!第二批医疗队于1952年6月回青,历时12个月,并在抗美援朝工作中受到东北军区的通报表扬。
1951年9月8日,医院内科医师池汝涛、护士沙福增、检验员区约翰申请参加第三批抗美援朝医疗队,得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医务界支会的批准,于9月26日,随青岛市第三批赴朝医疗队一行18人离青出发。1952年4月11日回青,历时7个月。
青岛市除单独组织医疗队赴朝外,青岛红十字会还组织14人分别参加中国红十字会、山东省红十字会组织的赴朝抗美援朝医疗队。市立医院选派护士李修真赴京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医师刘效先、护士王翠兰赴省参加医疗队。
市立人慷慨解囊增援前线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布《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军烈属的号召》,5日,青岛市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发表联合声明,坚决响应号召,开展捐献活动。医院时任院长周亚伯带领全体职工积极捐款,首批捐献1400万元(旧币),另有银币96枚、金首饰16件、银器9件。截止1951年10月,抗美援朝爱国主义运动飞机大炮捐献中,医药界捐献“白求恩号”战斗机一架,市立医院职工捐献额达2946万元(旧币),为青岛市公立医院之首。1952年2月4日,在新华书店发起的“捐募书刊,慰问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活动中,医院职工再次捐392050元(旧币),为争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
1949年6月青岛解放时,市立医院接收留用的医护人员仅有137人,选派了14名技术骨干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已占当时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的较大比例。战地医疗队是建国后医院参与各项抗灾抢险救治的开端,由此形成了医院“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传统,也由此开启了新中国成立后,医院知识分子思想和作风的转变,加深了对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识。
回国借鉴抗美援朝经验
据原滨州医学院外科主任医师韩振藩回忆说:“当时感触特别深的是对党组织的认识。第三陆军医院的党委书记是个师级干部,他非常有水平,很会管理,我和王训颎晚年谈起他,还非常佩服。伤病员在医院不好管理,他把伤员编成连、排、班,一个病房10个人,就是一个班,主治军医任连长,护士长任副连长,从伤员中推出一个人任副连长。这种管理体制把医护人员和伤员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医患的沟通。”
当时朝鲜战场归来的副院长兼外科主任王训熲市立医院和护士赵秀梅借鉴了抗美援朝医疗队的管理经验,在市立医院外科三病房开展推选病人代表、召开公休座谈会等管理创新,在全国轰动一时。 1956年,该科获全国先进集体称号。护士长赵秀梅、孙秀梅分别被评为1954年、1956年的全国劳动模范。
这是一张医疗队队员们在后方医院工作间歇时唱歌的照片。从那一张张的笑脸中丝毫看不出那是一段战火纷飞、条件艰苦的时期,青岛志愿医疗队的队歌吐露着他们心声:
“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医疗队,
我们是保卫和平的医务工作者,
响应抗美援朝伟大的号召,浩浩荡荡地向前方。
我们到了哪个战斗部队,就要使那里战士身体安康;
我们到了哪个战场上,就要使那里增加战斗力。
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医疗队,
我们是保卫和平的医务工作者,
响应抗美援朝伟大号召,浩浩荡荡地向前……”
通讯员:张瑄、侯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