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青岛最美丽的时节之一
秋高气爽,海天辽阔
温度适宜,舒适惬意
当8天小长假遇上十月的青岛
不玩一下岂不可惜
爱青岛特别策划“玩遍青岛,很哇塞”
这一篇,让我们走近
平度市
大泽山,系莱山山脉在平度境内的延续,山体为元古代黑云母花岗岩构成,山势较缓,相对高度较低,一般在200米左右,顶部岩石裸露,植被覆盖度大于小珠山山区。
大泽山山脉,有大小山头2,000余座,较大的山峰有30多座,多呈西北东南走向。主要分两支:一支由大泽山西峰向南与西南方向伸展约20公里, 其中600米以上的山峰有大姑顶、磨锥山、葫芦岩、李崮顶、茶山等。
另一支由大泽山北峰向东和东南方向延伸约20公里,又称两目山脉,主要山峰有双双、华山、青山、两目山、云山、红山、崮山、洪山等。大泽山又名九青山,大泽山区是平度县水果、花生产区。抗日战争时期是胶东革命老根据地之一。这里有旬腹古迹多处,历为中外游人所喜爱。
三合山海拔虽然不是很高,但在平西一望无际的平原沃野之上,显得非常醒目而突出。三座山峰以中间一座最高,最西一座山峰最长,因为各山长度不一,所以最佳观测点在东北距离约有七八公里的辛安西北部的丘陵之上,在此观望,三座山峰峰姿最佳,匀称而美。三座山峰各有特色:最东者多石多树木,中间者最高,最西者最雄壮宽阔。
天柱山,古称高宝山,属葡萄之乡的大泽山脉,海拔280米。天柱山名,为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所称:“以其孤上千云,傍无溪鹿,因以名之”。但天柱山之所以显名,还因为有著名的北魏刻石,这些刻石都是我国稀有的书法石刻艺术的瑰宝。
山中除有郑文公碑外,还有东汉、东魏、北齐以及金、元等历代刻石。郑文公碑,在天柱山之阳亦称郑文公之碑,称其为上碑,是因郑道昭此后在莱州市云峰山觅得佳石又刻郑文公碑,称做下碑。两碑文字大体相同,但下碑结衔下刻有“草”字,字数也少有出人,故又有草稿之说。
上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郑文公乃郑羲之谥号,故或称《郑羲碑》,系程天赐等60人为其旧时同僚兖州刺史郑羲所立。传为郑羲季子北魏光州(州治设掖县)刺史郑道昭于永平四年(511年)所书镌。其内容主要是记叙了其父郑羲的生平和著述。
东岳石遗址位于大泽山镇东岳石村南100米处,淄阳水库内东北部。该遗址东依大泽山,南依高望山和明堂山,西和胶莱平原相接,西北与东岳石村有一坝之隔。1959年,修筑淄阳水库时发现的。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70米,地势较高。
由于多年被水冲刷,遗物暴露地表甚多。出土陶器多为泥质灰陶和黑陶,少量为黄褐陶,皆轮制,胎质较厚。器形有罐、尊、器盖、簋、盂、豆、甗、鼎、杯等10余种。
平度古城东五十余里,有叠峰垒岩之山,名云山。山下是方圆几十里、一片浩瀚水波的尹府水库。山映水波,秀丽如画;远处烟笼四野,雾漫湖面,为一胜景。
沿山路自山阳北上,二三里,渐入山之深处。径幽而狭,曲折不断,如山中溪流绵延。时而岩壁如堵,压面而来;时而豁然一空,已临山涧边缘。不时径旁有阴凉浅洞,可供赏憩;亦有飞岩若盖,凌空覆顶。
行至半山腰,前方隐约见稀疏松林,遮掩一座灰瓦白墙、飞檐画栋的古朴道观,即为“云山道观”。
道观依山势而建,分为三层,整体庄严浑朴。正殿画廊以朱漆原木为柱,殿内供奉三清祖师塑像。观内有二三道士长居,节日间香火甚盛,甚多来求签消灾祈福之信客。传闻崂山派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曾来云山传教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