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黄河情】述评: 黄河文化辽阔绽放 齐鲁大地动力滚滚

2020-09-26 18:25 来源:中国网

  一位普通的山东农村妇女,站在万古黄河奔流入海的地方,脚下是分秒不停地增长着的年轻土地。她用牙齿咬住草绳,双手娴熟地将一只只黄河口大闸蟹规整地捆绑起来。几乎24小时内,这些鲜活的螃蟹就可通过令国际社会羡慕的中国水陆空交通网,输送到神州各地乃至世界人民的餐桌。

  当人们的味蕾碰触到新鲜蟹肉里的优质蛋白和珍贵微量元素,往往会颇为感慨地向“第一位吃螃蟹的人”表达敬谢——这位第一人,相传便是大禹治水时期的壮士巴解。

  故事里的巴解与当今齐鲁大地普通的劳动者,把一条黄河文明的巨脉,在历史时空中高高扬起。应该无人否认,四大古文明之一的黄河文明是人类史几千年唯一历久弥新、壮丽延展至今的文明胜景。天雷摧击、地火焚烧、人祸袭扰,任凭千年百劫也没能磨灭这条大河、这个民族的旺盛生命,她始终是蓝色星球上的醒目存在。

  一种文化从凌晨绽放

  历史上,“游荡”的黄河河道一定程度上再造了山东的地势地貌,也孕育了、积淀了、升华了厚重而辽阔的齐鲁文化。

  话题还回到“绑蟹女神”(古有巴解降服蟹鳌,今有“绑蟹”者将爪钳生猛的螃蟹转瞬间统一齐整地装入礼盒不可谓不“神”,其勤劳坚韧也令人致敬,愿借网言“女神”敬称):这是一幅真实的画面,就发生在2020年9月24日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蟹池边,“绑蟹女神”在忙碌的季节往往从凌晨12点开始工作,一天劳作结束,牙齿和胳膊、手腕都酸胀困痛,她们汗水可换得千元报酬。“九曲黄河万里沙”,泥沙淤积的这片不断增长的沃土,是母亲河对齐鲁大地的独特馈赠,千年农耕文明香火不断,今天,一亩螃蟹池塘可产出万元收益,最贵的螃蟹一只可卖到500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六宜”指示,黄蓝交汇地(东营入海口,黄色河水与蓝色大海激情相遇的独特景观)的老百姓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既保护生态又让日子过得殷实。

  

黄河入海口的“绑蟹女神”

  她们是新时代勤劳的黄河儿女,也是齐鲁大地书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执笔人。山东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4个粮食总产量过90亿斤的市都属于沿黄地区。像“绑蟹女神”一样,这个农业大省的劳作者,百千年来,在黄沙沃土间给黄河齐鲁文化里的勤劳、坚韧、智慧、奉献镶了金边,也成为一方经济坚韧的动力。在北上广深的菜市场、大超市里,在刚刚过去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山东农业都是新时代农耕文化的一张名片。

  农耕文化并不是齐鲁大地的典型代表,已然如此令人致敬。诞生于斯地,家喻户晓的儒家文化,千百年来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浸透在山东人的言谈举止间,融汇到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里,也在无比辽阔的领域浸染着国家治理的底色。

  一种精神势与天齐

  在黄河文化与齐鲁文化交汇的精神高地,忠诚和大义势与天齐。无论帝王还是百姓,擎掣忠义大旗的故事在这方热土不胜枚举。

  “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横”。在黄河岸边的山东高青县,2000多年前,齐王田横500追随者英勇殉难的故事在中国历史时空中久久回响;2000多年后,陈列在山东东营黄河文化馆里一册泛黄的旧纸亦令人油然起敬。

  那是由陈望道先生翻译的我国最早的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全国仅存12册。1926年春节,山东东营地区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刘雨辉,把济南共产党员张葆臣送给她的这本《共产党宣言》带回东营广饶县刘集村,成为刘集支部党员的教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刘集村因此成为山东省诞生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曾多次对刘集村进行扫荡,全村房屋几乎全被烧光,但这本《共产党宣言》一次次躲过浩劫。最危险的一次发生在1941年1月18日夜震惊全国的“刘集惨案”,千余日伪军突然包围刘集村,抗日军民83人被杀害,500多间房子被烧毁。当时,这册《共产党宣言》保存者刘世厚已逃出村外,但他看到全村一片火海,担心藏在屋山墙雀眼中的《共产党宣言》被烧毁,就冒险潜回家中,在烈火中爬上屋山墙,抢救出这个小册子。

  驻足黄河入海口逆河回望,在民族危亡之际,从壶口瀑布澎湃而出的《黄河大合唱》旋律里,不也正是刘世厚等刘集村前辈的忠肝义胆的回响么!黄河落天走东海,一路都在给激励奋斗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上的追梦人,提供无尽的精神源泉。

  齐鲁勇士用平凡生命写就的壮举,在当下风起云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路上,也愈加珍贵。

  一种动力滚滚而来

  今天,无论庙堂之间,还是街头巷尾,在齐鲁大地,处处可见新旧动能转化动力滚滚。济南说,我们要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山东说,地处黄河下游工作要力争上游。“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事业中,山东力量正在快速崛起。

  如果这种磅礴的力量只言片语尚不可名状,可把镜头聚焦到一个小村子——蓑衣樊村。那里是山东淄博高青县黄河南岸的一片盐碱地,粮食收成寥寥。2011年前后,村民人均收入不过2000元左右;9年后的今天,蓑衣樊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

  蓑衣,古时中国老百姓重要的防雨防寒工具,如今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留作诗情画意里的追忆。但是在蓑衣樊村,蓑衣成为吸引八方游客的文化旅游主题。村里有三十多家农户开了农家乐、民宿,还有七八十户经营观光自行车、儿童游乐设施、小吃、超市等,这里也成立了旅游合作社。

  

  这种变化背后,是“为人民服务”这个动力系统在基层堡垒中释放的强大力量。动员村民参与乡村旅游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时村子里违建多,发展旅游就要拆除,但有的村民认为那是自己的地,一时不能理解我们工作。我们就一家一家上门做思想工作,动员农户亲朋劝说。把农户说烦了,我们就被撵出来,下次我们再上门,直到做通工作为止。”村支部书记司国营回忆,他曾被农户撵出门15次。“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村民日子好起来了,村里再统一组织一些事情,没有一个村民站出来反对。”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除了百姓生活的高质量,也离不开高科技、新工业的高质量。山东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山东沿黄地区煤炭、石油等资源丰富,长期形成了资源能源消耗型的产业结构,炼油、化工、有色金属等传统产能比重大,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腾笼换鸟,更可能是凤凰涅槃。

  

  济南为例,根据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发展规划,济南希望“对标”雄安新区,发展成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样板、全国重要的科技产业创新基地和国际一流的现代绿色智慧新城。人们可以看到,短短1年时间,济南横跨黄河重点发展北部区域的布局已经落地生根,吊塔林立,机器轰鸣,“新智造、新科技、新服务、新消费”四大产业生态体系已展示雏形。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济南分部)、中科院计算所泛在智能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济南分所)、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济南分所)三家科研院所已落地建设,这里有望成为先进动力、核技术应用、泛在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引擎。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撰文介绍,山东一方面正在培育壮大新动能,另一方面也在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炼化、铝业、钢铁等整合提升进入“快车道”,通过优化重组、减量整合、上大压小、上新压旧,实现集聚集约高效发展。

  大地闻声,山川铭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与1亿齐鲁儿女的激情相约的故事,大幕开启。

  (作者:张宁锐,中国网资讯中心副主任,中国网议库创始人)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