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已是九十岁高龄的李经泽先生在家人陪同下再次来到青岛市博物馆,向市博捐赠了一件十六世纪日本造剔犀香盒。至此,李先生已经连续12年捐赠了28件珍贵文物。
受疫情影响,李先生往来不便,因此李先生与青博的每年10月之约,今年提前了一个多月。当李先生将这件珍藏多年的香盒交给邱玉胜馆长,至此,李氏家族已向青岛市博物馆连续捐赠了28件珍贵文物,不一样的是,这件香盒是李氏家族捐赠系列中第一件非中国制造的文物。
捐赠结束后,李先生照例来到西区三楼《李汝宽家族捐赠陈列》展厅,看望展厅里陪伴李氏家族多年的“老朋友”,如今是青岛市博物馆藏品家族的“新成员”。
当听到市博对所捐赠文物的保护力度之大,对专厅的展示提升方案已得到批复和经费支持时,李先生十分欣慰。
这件香盒直径10厘米,口径8.9厘米,高3.2厘米。圆形、平顶、直壁,子母口,足内及底髹黑漆,斜面显露红、赭、黑三色漆,漆色莹亮温润。
盖面满雕香草纹,线条流转自然,构图饱满。
此盒漆层厚约百道,深刻近底,全器雕刻不作棱角之形,刀法圆润,刚劲有力。
堆漆肥厚,形制典雅。纹饰婉转生动,匀称柔美。器底针刻“杨茂造”款。
元末雕漆工艺发达,尤其以嘉兴府张成、杨茂二人最富盛名,他们的作品曾远传至日本,深受日本茶道家的钟爱。此类器物为日本人品茗焚香时,盛放香料的器具。后来明代实施海禁,中国漆器供不应求,日本开始仿造国产漆器,该香盒便是16世纪左右的日本当地产物。据李经泽先生介绍,该器是二战后他于上世纪中期从日本一位望族家中购得,与之配套的原有盛放此香盒的木盒,其上有多次大茶会、大展会上的名人落款,因漆盒持有者倍感珍贵,未随之出售。而且这件器物应原主人要求从未上过拍卖会而在李经泽家中珍藏超过半个世纪之久。
据李先生所知,全世界收藏有此类传世日本造香盒的仅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德国斯图加特博物馆,而这两家博物馆均将之视作中国造漆器。
剔犀,北方俗称“云雕”,日本称为“屈轮”,属难度极高的特种手工漆艺。其作为雕漆中一种,始见于宋代,一般情况下都是两种色漆(多以红黑为主),在胎骨上先用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积成一个厚度,再换另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有规律地使两种色层达到一定厚度,然后用刀以45度角雕刻出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不同图案。由于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故得名“剔犀”。
杨茂,元代著名雕漆名家,浙江嘉兴人,其“剔红最得名”,又工戗金、戗银法。其剔犀器却稀见无多。光绪《嘉兴府志》中有载:“杨茂,嘉兴府西塘杨汇人,剔红最得名。”其漆作刀法有力,构图严谨,花纹图案自然柔和,秀丽典雅而具有明显的浮雕效果,极具大家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