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事在全民、人人有责。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古人云,“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敬畏,是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敬为尊敬,畏为畏惧,合在一起是内心感到神圣而产生敬重与畏惧。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身有所正、言有所归、行有所止。同样,对粮食心存敬畏,用餐时方能“行有所止”,正是遏制“舌尖上的浪费”的利器良药。
敬畏粮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问题始终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新时代,我国粮食“饭碗”已端稳,但还没有“稳”到可以挥霍的程度,“饥饿”并不遥远。有这样两组数据。一是“1.32亿”,联合国日前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人数至少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二是“3500万吨”,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每一天都有数以万吨计的食物被从餐桌上丢弃,而我国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粮食生产和消费长期处于“紧平衡”。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时刻警醒着我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更是如此。
敬畏传统,约则百善俱兴。“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粮食都心存敬畏。“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日子过得越好,越不能忘本,不能忘了古有明训。随随便便倒掉的一碗饭,倒掉的不仅是粮食,还有文化传统、辛勤汗水和珍贵资源。敬畏粮食,就是敬畏传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劳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敬畏传统,珍惜粮食、崇尚节俭的美德不能丢,就要节约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点资源,让节俭节约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让节俭节约的渗透人们的生活,从内心深处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敬畏规则,有些底线不能突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有所改观。特别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我国出台了《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相关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最近,一些地方出台相关文件,对“适量点餐,剩餐打包”进行规范。让节俭成为习惯,规则是一条硬杠杠。事实上,一些国家早就将餐桌浪费上升到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高度进行立法限制。浪费积弊顽疾,说到底要靠制度来祛除。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应当借鉴他国有益做法,应把国内一些地方的成熟做法上升为制度,把反对浪费稳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有理由相信,以规则反对浪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节俭节约就有了更可靠的保证;敬畏规则,说到做到,“克勤克俭”“戒奢以俭”就能真正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记者:孙秀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