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8月7日9时6分,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
这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立秋预示着
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
秋天即将来临,
草木开始结果孕子,
收获的季节就要到了。
不过,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
不要忘了立秋虽然有个“秋”字,可它与天高气爽的秋天之间还隔着一个“秋老虎”!
今年的“秋老虎”还咬人吗?
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的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至9月之间,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
在我国不少地方还把立秋分成了“公母”,通常认为,如果白天立秋,称为公秋,是公秋老虎,而晚上立秋,为母秋,是母秋老虎。要是公秋老虎,秋后就凉快不热,反之就热,正如农谚所说,“公秋爽,母秋凶”。照此来看,今年立秋节气出现在上午的9时06分,是公秋、公秋老虎,立秋后天气是凉快不热的。
今年不但是公秋,而且是早立秋。每年立秋公历时间很固定,一般为8月7日或8日,而农历不一定,有时是农历6月,有时是农历7月,如果6月立秋为早立秋,而7月为晚立秋,民谚认为“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因而,今年是早立秋,秋后会凉快。
这么看来,也许今年岛城的“秋老虎”不会那么来势汹汹啦~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
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那般盛气逼人。热气蛰伏,凉意日增。
二候,白露降
由于午热夜凉,形成了一定的昼夜温差,清晨的大地和植物上,常常会有晶莹的露珠产生。
三候,寒蝉鸣
随着天气进一步转凉,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仿佛在传达着夏天即将过去的消息。
贴秋膘
立秋有抓秋膘的风俗,这个最早从清代就开始了。
人们在立秋这一天要先称一下自己的体重,看看经过了炎热的苦夏之后,身体消瘦了多少,既然因为夏天胃口不好,那么需要在立秋的时候,赶紧吃肉补回来。
在北方,补秋膘最主要的饮食方式就是吃饺子,有的地方还会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吃大肉包子,立秋菜肴中大鱼大肉也是必须有的,炖肉、烧鸡、烧鱼、烧鸭......
当然,有人想抓秋膘,就会有人想减秋膘,很多想永保苗条身材的爱美人士,立秋这一天就会多吃黄瓜。
据说在立秋这一天,只要一天都吃黄瓜,余下的几个月里就不会再长肉了。
咬秋
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或“啃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除暑气、避免痢疾、不生秋痱子。
秋社
秋社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
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此时收获目标已完成,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
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敬社神”、“煮社粥”。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流行于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山区。如今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称为“最美中国符号”之一,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前去赏秋拍摄。
收敛阳气
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当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
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到舒展。
另外,早睡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可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生。
养肺护肝
肺属金,而秋季大地一片金黄,故肺主秋季。
另外秋季主收,燥为秋季之主气,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故很容易被秋燥所伤,因此需要润燥、养阴、润肺。
而秋天属金,金克木,所以秋天这种气会抑制你的肝气、肝血的生发,肝开窍于目,所以这时候视力就会有所下降,应该注意护肝,早睡早起。
按摩艾灸
要想冬病夏治,或者调养好身体,最有利的时间就是三伏内,包括立秋前后。
饮食有讲究
立秋后饮食上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
可多食:苹果、葡萄、杨桃、柚子、柠檬、山楂
秋天干燥,人体容易缺水。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
可多食:银耳、梨、芝麻、藕、菠菜、豆浆、鸭蛋、蜂蜜
一方面要多喝盐水和蜜水,另一方面少吃辛辣烧烤之类易上火的食品。
适量运动
立秋后,湿热仍没有完全消退,在这个时节进行健身锻炼,应该避免运动量过大、活动过于剧烈。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立秋日》
唐·司空曙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
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
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
《立秋夕有怀梦得》
唐·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爱青岛综合整理,部分内容来源最爱大北京、中国天气网、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857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