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视频

记者调查:再生水,如何“活”起来?

2020-08-03 20:56 来源:爱青岛

  之前的节目中,《今日+》报道了降雨过后各水库依然不解渴的消息,即便现在用水有保障,也不能丢了节水意识,毕竟市区九成用水来自外地。同时大家难免有个疑问,我们日用水量达到了六七十万立方米,由此产生的废水都去了哪里?能不能像废报纸、酒瓶子、旧纸壳那样回收利用呢?带着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正在开车清扫马路的师傅叫刘吉尚,是市北环境卫生服务一公司的驾驶员,每天凌晨和中午他会和其他6位同事一起,将专业车辆装满水,上路作业。

  7辆车总装水量为82吨,过去使用的都是自来水或井水。6年前,海泊河沿路增设了5个再生水补水点,市北环卫包下其中一个,按月结算。再生水政府指导价每吨不超过1块7,公益事业用水每吨只要1块钱,价格划算,水质也没得说。

  目前市内三区多数道路洒扫、部分园林绿化都用上了再生水,全年可节约自来水25万吨左右,运营成本也大幅降低,本来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可采访中记者发现,同样的部门对再生水的态度大相径庭。市区东部麦岛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后日处理能力14万吨,其中再生水约3万吨,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然而崂山区园林绿化、城市杂用水依然使用自来水,由于对方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具体情况不得而知。倒是一些用水较多的小企业,直接说出了原因:没有管网。

  八年前,侯瑞峰开始从事汽修和洗车业,虽说早已用上节水的高压水枪,可1吨水充其量能洗四五辆车,特殊行业工业水费每吨价格6-8元不等,相比之下,物美价廉的再生水优势明显。

  面临同样困惑的还有海滨风景管理处,绿地面积120万平方米,去掉雨水,一般每年需补充绿化用水约40万吨。多数绿化对水质没有太高要求,雨水能用,再生水也能用,可跟不上拍儿的管网建设让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只有八大峡、麦岛区域的绿地能就近取用团岛和麦岛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

  一边是市场有需求用不上,另一边则是再生水生产企业的产能无法完全释放。

  作为城区西部污水处理行业的“老大哥”,团岛污水处理厂已投产21个年头,水质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最高的一级A标准,整个团岛流域14.6平方公里内50多万居民和餐饮业产生的污水,在这里全部转化为再生水,可满打满算,实际利用率只有三分之一,每天至少6万吨再生水直接排进了大海。企业四处开拓市场的同时,也希望居民和企业对再生水水质多一些了解和认识。

  毕学军院长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再生水利用障碍之一就在于观念的束缚。青岛三面环海,却是全国最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再生水回用可以降低污水排放量和水处理成本、减少水源污染问题;也可以开辟“第二水源”,降低自来水使用量、节约淡水资源、缓解城市缺水问题。其实就污水处理而言,青岛是全国起步最早的一批城市,早在2003年,我市就出台文件鼓励再生水利用,2008年修订的《青岛市城市供水条例》更是将再生水纳入城市公共供水范畴。那么从起步到发展,青岛再生水都用在了哪些方面、针对发展瓶颈有什么对策、未来目标又是什么呢?明天的节目中将带来详细报道。

  【视频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