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学赶深圳,又来拜师上海。
青岛,这座有着“北方第三城”之称的城市俨然到了最着急的时刻。
“自豪的青岛人也有着强烈的怕被别人拉下的危机感,甚至可以说,内心深处充满深深的焦虑。”时间回到2019年大年初一,彼时刚刚履新青岛市委书记仅一周的王清宪在全市正局以上干部微信群中写道。
青岛,如何挺起北方城市的脊梁?理想和现实鞭策着主政者,发展的紧迫性也成为摆在这座城市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从2019年5月起,青岛先后选派三批干部前往深圳进行体悟实训。而一年后的6月28日,青岛选派的51名干部再度出征,而所不同的是,他们的目的地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龙头城市——上海。
“挂起职务、当好职员,尽快融入新角色”,出发前王清宪与首批赴沪专业实训干部谈话,寄语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学习鲜活的上海经验。
十天之后,王清宪又亲自带队率领青岛党政领导、市区部门主要负责人来到上海,学习考察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
两天的行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从高校、企业、金融机构,青岛党政领导马不停蹄,所到之处宾主双方没有过多寒暄,直接进入项目合作沟通对接。
“期待协会的朋友圈,也能成为青岛的朋友圈。”“希望你们公司不仅是去建几个园区,而是在青岛进行战略布局,不断将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引入青岛。”“打造成全四海不畏风险的智者成长成功的‘热带雨林’。”全程跟随代表团走访的记者注意到,考察团每到之处,王清宪都向对方发出了这样诚挚的邀请。
7月8日下午,青岛-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交流与合作对接会召开。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出席对接会并作主旨演讲,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等十余家商协会组织和上海金融、航运、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企业负责人共500余人参加对接会。
“青岛是一座青春之岛,是一个正在创业的城市,是城市中的‘独角兽’。”王清宪在演讲中呼吁更多的上海企业走进青岛,更多的年轻创业者走进青岛,与青岛一起,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为塑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为建设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携手努力。
当天的推介活动结束后,王清宪就青岛产业转型、制度建设、营商环境改善的相关话题接受了澎湃新闻等媒体的采访。
“疫情延缓了来上海的脚步,但没改变学习的决心”
记者:前不久,青岛选派了51名干部奔赴上海实训,您在临行前的动员会上提出要“利用一切机会学习鲜活的上海经验、上海场景”。今天,又在上海举行现代服务业交流对接会。这一系列学习上海的举措和行动,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王清宪:对接上海的现代服务业,是我们去年就提出的重点工作任务,可以说是酝酿已久。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延缓了我们来上海的脚步,但没改变我们学习的“决心”。
上海青岛历史文化经济渊源深厚,上海一直是青岛学习的榜样。总书记赋予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之重任,突显了青岛在中国新一轮扩大高水平开放战略中的独特地位。这是青岛的无上荣光,更是重大的国家责任,意味着在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阶段,青岛必须成为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
青岛要肩负起这样的使命,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因为现代服务业具有更大的产业辐射力、更广阔的空间覆盖性和更强大的整合配置资源能力。上海之所以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龙头,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现代服务业走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2019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中国最具开放引领力的城市,上海把“上海服务”作为四大品牌之首,一直致力于“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体现了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的责任担当。我们恳望上海把青岛作为发挥现代服务业辐射作用、推动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中转站”,通过支持青岛,来更有力地辐射黄河流域、辐射北方地区。上海、青岛携手,必将会为推动国内南北东西大循环,做更多、更大、更富有实际成效的事。
与上海对接,首先是人的对接。为更好学习上海现代服务业,我们已经派出了51名干部到上海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中介组织等开展现代服务业专业实训。我们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建立起青岛与上海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内在联系。
着力打造北方现代服务业中心
记者:刚刚推介会的主旨演讲中您提到,在山西工作时,您就多次带队来上海学习。与学习深圳不同,青岛此次学习上海目标更为聚焦,就是着眼于现代服务业,这是否可以视为青岛坚定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新起点?下一步该如何精准发力?
王清宪:毫无疑问,青岛要广泛地向更多的城市学习。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人民日报当记者时就曾多次到上海采访。后来我到山西工作,先后在三个城市任市长或书记,每到一地我都会带干部和企业家到上海来参观学习。
以晋城为例,这座内陆城市有开放的愿望,那时候产业转型就是去引进非煤类的产业。于是我们就提出对接上海、融入中原。我曾经推动晋城用一年的时间,把1100名处级以上干部全部送到上海来轮训,并带队来和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签订了合作协议。
对青岛来说,更加具备学习上海的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所以,我们提出,积极适应时代变化,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大力培育服务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北方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到上海学习现代服务业,加快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是我们“搞活”产业的关键一环。
围绕实现这样的目标,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首先是推动服务业融合发展。重点立足青岛优势,围绕航运做贸易,围绕贸易繁荣金融,以贸易推动航运,以金融推动贸易,大力提升青岛在航运、贸易、金融领域的全球影响力,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
我们还将加快建设国际时尚城,推动多元文化的集聚、交汇、融合,成为创新思想的策源地,依托就是文化、旅游、体育、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目前,青岛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在建、签约、在谈文旅项目过百个。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在青岛也能感受到像上海一样的时尚氛围。
二是推动现代服务业赋能先进制造业发展。回顾历史,青岛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百余年来始终对实业倾注热情、执着于工业制造的城市之一。但最近这几年,青岛的制造业不像过去那样耀眼了。什么原因导致我们落后的?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抓住近20年来数字化、信息化浪潮。而制造业的数字化、信息化,从本质上讲,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基于此,结合青岛的现实情况,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打好“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依托全球三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的青岛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完善产业生态,加快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三是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生态。集聚更多优质现代服务发展资源要素,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适宜的阳光、土壤、雨露,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热带雨林。
抢抓机遇,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记者:印象中,青岛可以说是国内最早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城市,那么在这一方面,青岛的发展基础如何?有没有达成一定的初步成果?未来的主体规划又是怎样的?
王清宪:青岛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不是描绘愿景,而是已经在路上奔跑。工业互联网颠覆了传统工业过程,让机械、设备互联,打通了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环节。我们要打造的工业互联网之都,就是要形成从人工智能、大数据、芯片、传感器、机器人、算力算法、区块链、产业数字金融等产业在内的工业互联网全产业生态。
举一个例子,疫情期间,青岛的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在短短几天内帮助山西的一家服装厂建立了口罩生产线,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目前,卡奥斯平台的已经成长为比肩美国通用电气和德国西门子的全球三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聚集了3.4亿用户和390多万家生态资源,在工信部发布的2019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中位居第一,具备成为工业互联网核心平台的各种要素。
青岛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国家战略,事关国家利益。今年,我们出台了《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规划方案》,努力打造核心要素齐全、融合应用引领、产业生态活跃的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我们力争到2022年,梯次推进3000家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打造500个5G全覆盖全融合的应用园区,选树1000个具有行业先导性的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基本形成工业互联网千亿级产业新生态。
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做事
记者:我们注意到,资本之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而对于提出多个重量级目标的青岛,更是如此。所以我们也看到去年和今年青岛借势举办了全球创投风投大会,能否简要介绍一下青岛在创投风投领域的“成绩单”?
王清宪:去年我们举办了第一届创投风投大会,今年是第二届。效果出乎意料的好,青岛成为世界创投风投关注的新热点。去年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达到271家,同比增长14.8%,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增速居全国第一位;备案的私募基金同比增长33.6%,高于全国24.1个百分点;基金管理规模同比增长28.3%,高于全国20.8个百分点。
今年受疫情影响,我们举办了“2020青岛·全球创投风投网络大会”,共吸引2.7万余家创投风投机构、协会组织和企业、政府部门的近10万名嘉宾及观众参会,直播点击量达1343.35万。有30个项目实现“云签约”,落户基金意向规模559亿元。
为什么要举办创投风投大会?创投风投实质上是资本对一座城市的评价,创投风投的资金一定是投向最有成长性的项目。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发展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这些产业,需要人才。而真正的人才,最需要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要创意、创新、创造。而创意、创新、创造离不开资本的支持,我们要通过创投风投大会,用资本的力量撬动人才集聚,推动科技创新。
这一年来,青岛在创投风投领域的实践效果确实非常不错。不仅吸引了人才,创投风投基金给青岛带来了很多创新性的项目,实质上变成了招商引资的一个很好路径。
另一个方面影响,青岛干部的状态也得到了改变。资本、企业家为什么看好青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接触的各级干部。而干部的状态绝不能只是热情,而是要有市场化的意识、专业化的精神、法治化的理念、开放式的胸襟。
青岛的干部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做事。这样才能和企业家实现共鸣。这是北方城市加快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步伐,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举办创投风投大会无疑向人们昭示了青岛开放的决心,激活了官员的思维,也感召了投资人。
以开放倒逼改革,创造舒服的营商环境
记者:您在刚才推介会的演讲中也提到了南北方的差距,那么解决南北方差距最主要的抓手是营商环境吗?青岛在营商环境方面的优势是什么?未来还会有哪些具体的完善措施?
王清宪:北方地区改革的不足的很大原因之一是开放的不足。打破既有体制,是需要力量的。当前,北方地区开放不足,对改革的倒逼力度不够,而我们用自身既有力量又难以打破传统体制。所以导致市场化程度不够,最后的结果就是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弱,地区发展放缓。如果没有开放倒逼改革,营商环境也不可能改变。而青岛,就是要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当好北方地区开放的窗口,把开放的风吹向黄河流域去,吹到整个北方地区去。
谈到营商环境,这是任何投资者都关切的问题。我曾在多个场合提出,青岛将致力于创造一种让企业家和创业者感到舒服的政务环境。舒服,就是自然而然,就是如鱼在水,就是如沐阳光,就是既“亲”又“清”。
我们在17个经济管理部门都设立了市场配置促进处,专门研究如何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协调推进市场化改革。凡是市场能干的一律交给市场,如果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政府就要去培育市场,而不是替代市场。
我们深化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制度,强调成全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就是成全青岛发展。明确“新官不理旧账”是法盲的表现、是违法的行径,集中开展党政群机关履约专项清理。
此外,以鼓励“民告官”的方式促进法治化,支持企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市委明确提出,当一次被告胜过10次法治教育。2019年,“民告官”胜诉率达25%。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率由2018年的32%提高到2019年10月份的100%,全年达到72.5%。今年以来,一直保持着100%的出庭应诉率。
2019年,在全国民间投资处于低位运行的态势下,青岛逆势上扬,民间投资增长达到20.9%,同比提升13.8个百分点。今年1-5月,全市民间投资在疫情影响下逆势增长12.8%,称得上是企业家们用“真金白银”为青岛的营商环境投票。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