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前,青岛是与上海、天津齐名的三大纺织工业基地,“上青天”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沧海横流,如今的上海已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而多项国家战略叠加的青岛,也站上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最近,媒体报道,青岛51名干部赴上海专业实训。这一举动,释放出明显信号:高质量发展时不我待,青岛学习上海、拥抱上海的滚滚热潮已起,交流将更加频繁,合作将更加密切。
大海有低喑之时,但惊涛拍岸的势头是谁也阻拦不了的。百年一瞬、风云再起,青沪牵手、南北共鸣,新版“上青天”的大幕正在掀开。
01
历史一再证明,从先行者身上学习成功经验,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法门。
城市竞争,不进则退。前有宁波、无锡,后有长沙、郑州,青岛的竞争压力不可谓不大。要想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实现城市跃升,青岛唯有紧紧盯住“绝对标兵”,以“学霸”的启示和引领来强大自身,杀出血路。
去年,青岛放大坐标找不足、提高标准找差距,鲜明提出“学深圳、赶深圳”,创造性地抓攻势、建平台、引项目、促投资、优环境、惠民生,一系列“组合拳”环环相扣,青岛发展的棋局陡然一新。
学习先进,青岛无止境;对标先进,青岛没拼够。上海和深圳都是世界级城市,但经济主体结构不同,发展思维及打法各异,如果能与两个“超级学霸”同时产生思维碰撞,更有利于青岛拓宽学习的广度,凿实学习的深度。学习上海可以更好地学习深圳,学习深圳可以更好的学习上海,这会对青岛产生1+1>2的“实际收益”。
青岛是这样想到,也是这么做到。
眼下,51名干部赶赴上海开启两个半月的实训之旅。可以预料的是,这只是一支先头部队,青岛学习上海、牵手上海,必将有一系列活动陆续展开。
青岛发力工业互联网
02
青岛和上海的血液里,有太多的共同基因,强大的制造业底蕴即是其一。
青岛是中国近代最早启动工业化的城市之一,100多年前,就相继诞生了啤酒厂、电灯厂、火柴厂、机车维修等工业。纺织工业曾是“青岛制造”的黄金名片。1936年末有纱锭56.84万枚、占全国11.15%以上,织机9286台、占全国15%以上,生产规模仅次于上海,成为与上海、天津齐名的中国三大纺织高地,“上青天”的名号响了几十年。青岛还孕育出海尔、海信、中车四方等一批世界知名制造业企业。在中国,像青岛这样,百余年来始终执着于工业制造的城市并不多见。
上海恰是其一。
纵观百年历史,上海素以工商业见长,但“上海制造”更是一个传奇。大白兔奶糖、上海牌手表、凤凰牌自行车、海鸥牌相机、英雄钢笔……这些老品牌曾经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是“上海制造”响亮的名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四大件是结婚彩礼的标配,能买到上海产的“三转一响”是一对新人眼巴巴的期盼。大飞机、雪龙2号、特斯拉……在当前制造业技术和全球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下,“上海制造”也在华丽转身,向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迈进,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高端进军。
上海的雄心与青岛不谋而合。
青岛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制造业涵盖31个行业大类,家电、汽车、石化等产业链的产值都超过千亿元,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制造业都是青岛的绝对本钱。
精准洞悉未来趋势,坚定而坚实地走向未来。今年年初,青岛提出“发力工业互联网建设,着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远大目标,4月24日,青岛召开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第一次(扩大)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发出总动员令,青岛向工业互联网发起全面进攻。
建设世界工业互联之都,上海是大学堂,青岛是主战场。上海如何强化技术攻坚、如何带动产业集聚、如何建立健全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凡此种种,都是绝佳的课题,难得的样本。
工业互联网不是一个产业,而是各类要素构成的庞大生态。“青岛制造”再次牵手“上海制造”,产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强大的推动力下流动交汇,资源和资源之间的互动形成平台,平台和平台之间的互动形成生态,两大制造业高地的互动耦合,势必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西海岸的星光岛
03
服务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青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9年,青岛服务业增加值7148.5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60.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4%,对新增就业的贡献接近七成,对全市投资增速贡献率达81.7%。“青岛服务”风生水起,牢牢占据据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C位”。
2012年至2018年间,上海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到84.7%,上海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超过60%。2016年上海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为88.2%,2017年为95.0%,2018年为89.3%,上海服务业已成为吸引外资的主磁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比重超过80%,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占上海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近90%……没有什么事例能比这组数据更有力的说明,“上海服务”是这个世界级城市的底气。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是现代城市与区域竞争的核心。青岛迈向更好的未来,亟需将“青岛服务”的招牌擦得更亮。在这个过程中,同样没有哪个城市比上海更值得青岛将其列为大步前行的路标、学赶比拼的对象。
瞄准“学霸”上海,青岛要聚焦提高高端服务业的竞争力、附加值,探索如何加快提升专业服务集聚水平,如何发展科技服务业,提高知识密度、技术密度、人才密度。
瞄准“学霸”上海,青岛要思忖新兴服务业的新打法,学习如何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新技术,培育服务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信息服务业等高成长性服务业。
青岛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打造北方的现代服务业中心,紧跟“上海服务”是途径,紧跟“青岛服务”才是目的。
近期,中央作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上海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化大都市,正在全力构建“大循环、双循环”的支点城市。频频叠加的国家战略让青岛历史性地站在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在既有开放优势和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自贸试验区的加持下,青岛是“大循环、双循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大开放的格局之下,上海的开放理念更值得青岛深度学习,搞清楚如何通过现代服务业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和提升全球资源要素集聚能力,深入探寻青沪现代服务业合作发展的契合点,为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链接整合更多资源。
路都是走出来的,发展现代服务业更要敢打敢拼闯新路。青岛要学习借鉴上海“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工作思路,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推进制度创新,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保持青岛工业互联网发展优势,加快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最优渥的土壤盛开最丰硕的果实。青岛正在构建让企业家感到舒服的营商环境,成全企业家的创意,打造企业成长的热带雨林,阳光沃土。上海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正是青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一课。
美丽的青岛夜景
04
谁喜欢什么样的朋友,谁就是什么样的人。取经上海、牵手上海,是因为青岛的胸膛中,同样跳动着一颗豪情万丈的雄心。
51名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如同清风催动琴弦,发出青沪再续城市情缘的第一个音符。可以预见的是,青岛怀揣一颗炽热的心,将以更大的热情拥抱上海,
两地政府之间、政企之间、企业之间,将开启更加频繁的交流互动。
友情始于“上青天”往日的惺惺相惜,也将成长与两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美好蓝图。青岛牵手上海,南北两城共鸣,新版“上青天”的未来,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炫目夺人。
来源: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