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机最高作业效率超全球同类码头50%以上,首创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破解十几项世界性技术难题……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码头建设成本低、周期短,作业效率高,成为中国智慧港口的“推门人”。
迎难而上屡创世界纪录
2013年10月,青岛港成立以张连钢为组长的自动化码头项目组。彼时,集港口科技大成的自动化码头还是西方国家的“专利”。国外自动化码头开港的桥吊单机效率每小时12至13个自然箱,而青岛港提出开港要达到每小时25个自然箱。不少国内外同行认为这根本不可能,25个自然箱至少是开港1年后的事。
自动化码头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提速的过程。每个单元、每个环节、每个数据,都反复论证。张连钢举例说,码头总平面图布局的设计,我们在9种方案、16种派生形式中,从效率、成本、环保、安全性、吞吐能力、整合难度等方面逐一分析,选出最优方案。
摒弃国外自动化码头的铅酸电池,“连钢创新团队”大胆尝试钛锂电池,将电池重量从13吨减为2吨,循环寿命从2年延长为10年,水平运输系统比国外节省成本2亿多元。
他们用了2个月的时间,使桥吊单机效率从开港之初的26个自然箱提升到30个,又用了3个月的时间,突破了35个自然箱。今年4月15日,他们一举创出桥吊单机效率每小时44.6个自然箱的世界新纪录。
3年半走完国外10年的路
“连钢创新团队”用3年半时间,建成并运营起自动化码头,走完了国外8年至10年的路,让自动化码头可复制、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
2017年5月11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开港运营,在“中远法国”轮作业中,桥吊单机效率达每小时26.1个自然箱。青岛港“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这股劲,是“振超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张连钢说,未来港口一定是更加智慧、绿色、生态的。尤其是现在在工业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我想象中美好的未来港口,其实也是一个港口生态圈,制造业、物流业、国际航运业都在这个产业链条上,某种程度上,大家也是一个邻里朋友圈,这是我能想到的在工业互联网时代未来港口的基本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