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箱、网围大面积退养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经济损失,但为了保护水质,我们愿意配合。如果再池塘退养,我们的收入将受到很大影响,生活难以保障。”2018年底,全国人大代表、济宁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于安玲接到南四湖湖区群众的电话和来信,反映保护区池塘退养给他们带来的困境。
“当时我意识到,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影响到湖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稳定。”于安玲告诉记者。
为了更全面、更具体掌握情况,于安玲几乎走遍了湖区,深入偏远渔村,走进渔民家中,查找池塘退养难的真正原因。她还通过座谈交流、发放调查表、电话沟通等形式,收集有关信息,先后收集了174份调查表,并进行了认真汇总分析。
原来,南四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人工养殖水域,不符合国家新修订的《自然保护区条例》要求,牵涉到10多万渔民。但是这一自然保护区的划定是十几年前完成的。由于当时对保护区概念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准确,再加上测绘工具和水平相对落后,保护区范围划定不太合理。
“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渔民世代以捕鱼、水产养殖为生,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随着养殖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收入大幅度提高。若按规定退养,他们的收入将受很大影响,而且由于渔民年龄普遍偏大,难以实现转产转业。”于安玲说,此外,生态补偿及民生保障资金也很巨大,市县财政难以承担。
基于调查了解的情况,于安玲认为,要合理调整保护区规划范围,对确有保护价值应该退养的区域要坚决退养,对没有保护价值或保护价值不大而退养成本又高的区域应调出保护区。“既要有效保护好被保护对象,又要兼顾到湖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问题。”
于是,于安玲提出了“关于妥善解决山东省南四湖自然保护区中央环保督查整改问题的建议”,这一建议引起了环保部的重视。
“2019年底,保护区范围已作了科学合理调整,池塘退养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于安玲欣喜地告诉记者。为保障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她打算提出“关于扶持山东省南四湖自然保护区池塘生态改造的建议”。
全国政协常委王学典——
走出象牙塔,投身新时代
□记者魏然
“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我感触最深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要投入时代,关注现实。”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说。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听取委员建议。王学典就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作了发言。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殷嘱托,一直深深印在王学典心中。
去年全国两会之后,王学典以“走出象牙塔,投身新时代”为主题,作了多次报告,发表多篇文章,并深入基层调研,撰写提案建议,以实际行动回应总书记期待。“校园围墙不应成为学者的精神边界,应该把思想探向社会,探向火热的生活。”
去年3月底省政协组织的“培育壮大乡村文化队伍,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调研,让王学典感触深刻。“我们实地调研了5个县市,发现乡村人才匮乏,有能力的、有文化的、头脑灵活的,很多都离开了乡村。那谁来建设乡村,乡村怎么振兴?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巩固?”调研归来,王学典陷入沉思,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愈发坚定了做学问必须关心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决心。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向、道路、生命力在哪里?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这种思考不是单纯的经验思考落地推演,而是源自大量实践。”王学典说,新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两创”。
疫情期间,王学典根据东西方的不同应对态度,探寻其中的文化根源,在光明日报刊发文章《不倒的精神长城》。他认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并存,进取和内敛精神的结合,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韧性”基因,形成了中华文化丰富的智慧和强大生命力,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的一种有效应对时代挑战的机制。“面对此次疫情,我们不仅有担当、讲仁义,同时有反思、讲静气,‘以柔蕴刚,以刚蓄柔,刚柔并济,不折不崩’,抱有‘韧’的精神,我们一定能战胜这次疫情。”
来源:大众日报
原标题:《代表委员履职故事|深入调研,促成池塘退养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