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一个美妙的“圈”——正在一点点清晰起来。5月7日上午,山东省政府召开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工作推进会,标志着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各项工作全面启动。
两天后,潍坊市委书记、市长率团来青,就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暨加强项目推进、企业合作进行洽谈对接,双方签署了《青岛—潍坊推进城市全面合作加快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共同打造融入一体化、推进一体化、服务一体化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据悉,烟台市、威海市、日照市党政代表团也将于近日陆续抵青,就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对接座谈,商议下一步合作事宜。
山东需要一个足以撬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圈,胶东五市更需要一个高水平的经济圈提升各自的实力。当然,只要是改革就会触动利益,会动“奶酪”。想要画好这个“圈”,首先必须打破阻碍一体化的条条框框,冲破体制机制的障碍。
正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随着五市的频繁接触与务实合作,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将不断提速。当五个指头攥成拳头,必然产生“1+1+1+1+1>5”的局面,未来值得期待。
1
搞经济圈的逻辑是什么
为什么要搞经济圈?这还要从经济规律说起。
首先要再次重申经济学的第一原则——资源的稀缺性,因为一切经济学理论和人类经济活动皆基于该原则。但各个主体的资源配置效率是千差万别的。从微观层面看,市场主体企业无论是营收能力,还是盈利水平都千差万别。从宏观层面看,城市的体量与竞争力同样大不相同。
从发展实际来看,大企业、跨国公司对资源的占有能力和配置能力更强。同样的道理,大城市及城市群对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集聚能力更强、配置效率也更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比如,上海以占全国万分之六的土地、1.7%的人口,贡献了全国3.9%的GDP。深圳以全国万分之二的土地、百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了全国2.7%的GDP。各个经济圈(带)实力超凡。2019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84580亿元,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457805亿元,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237253亿元,分别占全国的8.5%、46.2%、23.9%。
如果无视这样的现实,过分强调对资源进行平均分配,那就是搞平均主义、大锅饭,就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正因为如此,我国才不遗余力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2
“家长”的决心毋庸置疑
山东太需要一个实力强劲、足以撬动全省进位争先的经济圈了。标兵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有珠三角、粤港澳,第二大省江苏有长三角、长江经济带,追兵浙江也有长三角。山东这些年来老三的地位岌岌可危,就是没有形成一个重量级的经济圈。
从各地市看,经济实力都不弱,在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上,山东16个地市有15个上榜,是全国最多的,超过江苏(13个)、广东(11个)和浙江(8个)。但山东缺乏经济体量大、带动力强的超级城市,到目前为止仅有青岛一个万亿之城。而广东、江苏均为3个、浙江为2个。
为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山东做了很多工作,不断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圈的联系互动合作,但依赖别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山东迫切需要培育自己的经济圈。
山东根据区域协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经过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决定实施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支持济南、青岛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以同城化为方向,培育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发展,都市圈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推动形成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亲自调研部署推动、相关文件上省委深改委会议审议、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以省委省政府名义顶格出台意见……这一系列“顶格推动”“顶层设计”足以说明山东的决心与力度。
当然,凡事都有轻重缓急。三个经济圈资源禀赋各异、发展条件不同,需要有个优先顺序,不能平均用力。毫无疑问,作为全省最具发展活力、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胶东经济圈有实力也有责任,在山东城市群发展中当好先锋,在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率先趟出一条路子,在推动各地产业、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互动耦合、产生乘数效应方面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3
青岛
当好“带头大哥”,有所为有所不为
每个经济圈必须有个核心,各个城市需要分工协作。比如,庞大的长三角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达35.8万平方公里,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那一体化无从谈起。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12月1日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上海要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浙皖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率。
青岛要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当好“带头大哥”。要扮演好这一角色,青岛就必须跳出青岛看青岛,要站在全省、全国看胶东,不能只看到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正所谓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上海舍弃了一般制造等非大都市核心功能,换来了金融资源配置功能、贸易枢纽功能、航运高端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成就了苏州、宁波、无锡等周边兄弟城市的崛起,同时形成了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紧密合作关系。
青岛不是上海,不能照搬照抄,但有些经验可以借鉴,比如要发展高端制造业,一般制造,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就没有必要再搞了,因为“亩产”不高,回报率不高。而一些兄弟城市或许正好需要这些项目,可以采取“飞地模式”,共建共享。
再比如,青岛拥有强大的海洋科研实力,胶东各市均有海洋资源,青岛完全可以打造胶东海洋经济策源地,让更多的海洋科研成果在胶东各市就近孵化生长,不用再舍近求远。
如果什么都攥在手上,什么都想干,那就失去了一体化的基础,无法形成协同,无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无法让兄弟城市心甘情愿跟着你干。
作为牵头城市,青岛关键是要发挥好自身平台作用,坚决杜绝本位主义,多付出、多贡献,奋力完成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工作,打造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4
烟台
这是进位争先的重要机会
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中,烟台的作用非常关键。
早在1861年,烟台港成为通商口岸,比青岛港早了40年;改革开放以来,烟台与青岛同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与青岛同为“三核”之一、山东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经济总量一度仅次于青岛,工业产值一度超过青岛。在山东乃至全国的对外开放中,烟台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客观地讲,这些年来,烟台发展慢了。目前,烟台GDP在山东的排名已经从第2位下降到第3位,在全国的排名已经从2017年的第20位,下降到2019年的25位。烟台与青岛一样,面临着标兵渐行渐远、追兵渐行渐近的严峻形势。
烟台的开放要素齐全,产业优势明显,如果能在交通基础设施、海洋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实现与胶东其他市的协同发展,那烟台不仅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还将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注入强大的活力。
在山东省政府5月7日召开的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工作推进会上,烟台市委书记张术平表示:“烟台作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板块,面临重大机遇,担负重大责任。今年以来,烟台市按照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的要求,研究确定了104项年度重点任务。”
这些任务如果能一一落地,那烟台与胶东各市的协同发展将再进一步,自身发展也将再上台阶。
5
潍坊
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打样”
潍坊与青岛远远超出了“邻里关系”的范畴。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提上日程之前,潍坊已经与青岛携手着力推进青潍一体化。早在2007年,两市便签订了《关于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框架协议》。当时,青岛的17个部门与潍坊相关部门达成对口接轨协议,11个区市与潍坊15个县市区建立了友好关系。而潍坊市、县两级与市直有关部门也都成立了接轨青岛领导机构,配备了工作专员。
10多年来,两市的一体化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层次水平都有待提升。两市仅凭自下而上,想要推进一体化有一定难度,此番有了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就迎刃而解了,青潍一体化迎来重大机遇。5月7日,山东省政府召开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工作推进会,两天后的5月9日,潍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惠新安,市委副书记、市长田庆盈就率潍坊市党政考察团赴青岛市考察学习,就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暨加强项目推进、企业合作进行洽谈对接。期间,除了走走看看聊聊之外,双方还实打实签署了《青岛—潍坊推进城市全面合作加快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共同打造融入一体化、推进一体化、服务一体化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惠新安表示,下步将加快推进青潍基础设施一体化,共同打造融合化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产业一体化,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推进对外开放一体化,共同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进科教创新一体化,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共同打造市民幸福生活圈。
潍坊与青岛两市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产业相融,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如果能顺势而为,加快一体化进程,必将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并进,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打样”。
6
威海
光“精致”还不够
同属胶东,威海与其他各市的物理距离较为遥远。从胶东最南边的日照市区,到最北边的威海市区,开车需要5个小时。而用同样的时间,可以驾车从日照到达南京,到上海也不过7个小时。
自带滤镜的“威海蓝”时刻刷新着威海的颜值和气质,是中外游客竞相打卡的城市符号。加上港口与毗邻日韩的天然优势,威海市的发展还是不错的。2019年,威海市GDP为2963.73亿元,在胶东五市排在第四位,在全省排在第十位,算是中游水平,但考虑到其陆域面积不到青岛的一半,人口不足300万,说明其人均水平还是不错的。
诚然,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威海的小日子过得还不错。但近些年来,偏居一隅的威海也感受到了压力。2017年,威海GDP在全国排名第59位,但到了2019年,排名大幅下滑至第90位。
威海的发展方向很明确,对外,毫无疑问是日韩,对内主要就是辐射胶东经济圈。青烟威一体化是威海辐射胶东半岛乃至全省的突破口。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的张海波就希望国家按照推进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模式,推动胶东半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青岛为中心,打造‘一小时’经济圈,促进产业、科技、人才、信息、资金等在半岛城市群自由流动,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推动半岛区城合作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范围发展。”
如今,张海波已经是威海市委书记,他在5月7日举行的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工作推进会上表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思路清晰、路径明确,必将极大改变各市单打独斗的格局,加快一体化发展进程。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市经验,全面启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建设。”
相信在新一轮的胶东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中,威海可以进一步拉近与胶东各市以及山东省内其他地区的物理距离和产业距离,摆脱偏居一隅的局面。
7
日照
大港要兴大城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陆域面积和人口规模与威海都非常接近,但其GDP比威海少了足足1000亿元,在全省一直排名垫底,直到2019年才把“副班长”的帽子扔给了枣庄。
日照坐拥中国第8大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达4.6亿吨,在山东仅次于青岛港,还拥有漫长的海岸线,算得上是天赋异禀。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更大作为,往北,向青岛靠拢,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
2016年,日照与潍坊一起与青岛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就共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青潍日城镇组团发展达成共识。这些年来,日照与青岛本着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已经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交流,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与青潍一体化一样,青日之间同样存在阻碍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有了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两地间的一体化势必大大提速。
日照作为胶东经济圈的一部分,又是鲁南经济圈最便捷的出海口,“两圈”叠加的区位优势明显。“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将全面融入胶东、积极联动鲁南,为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日照市委书记张惠在此前召开的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工作推进会上表示。
“两圈”叠加是优势,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日照在哪个圈都有些边缘化,要融入胶东,必须首先突破交通瓶颈。日照正在发力。在铁路方面,日照正联合推动青岛至日照高铁纳入国家、省“十四五”铁路规划,争取京沪二通道东线方案、日照至京沪二通道连接线、青岛13号地铁线南延日照等项目尽快落地,加快推进岚山疏港铁路、坪岚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公路方面,积极推进沈海高速扩容改造和岚罗高速建设,支持董梁高速规划建设,实施干线公路与周边市对标提升工程,积极推进公共交通与青岛接驳。
来源:青报观象山
一旦突破交通瓶颈,日照便可以更加自如地与胶东各市,尤其是与青岛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经济圈好比是一个热带雨林,需要多个物种,才能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在胶东经济圈这个大家庭中,5市是兄弟,是伙伴,都是主角,没有配角,只要发挥各自特色,分工协作,勠力同心,就一定可以携手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