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今天回来,就能一直待着家里不走了!”4月10日,山东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青岛市中心医院的12名医务人员结束了短暂的休整,踏上了回家路。上午,在青岛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武晓家中,一家老小早已备好海鲜和新鲜的菜,等待英雄凯旋。
此刻,武晓离家越来越近。
等待:“我要藏在门后,给爸爸一个惊喜!”
知道爸爸今天要回家,武晓的一双儿女早早醒来,在大人们的忙碌声中,穿上整洁的衣服,等待爸爸回来。
“有人敲门,是不是爸爸回来了?”“等爸爸到家以后,我要跟爸爸抱抱,还有,让爸爸陪我玩!”客厅里,听到门口有一丁点儿动静,儿子小震就立刻放下手里的遥控汽车,赶紧推门看看。
得知武晓已经到楼下了,爱人李明洋则打开家门,准许两个孩子在电梯外等候。“妈妈你看,到9楼了!”“咦?怎么不是呀?”门口,两个小家伙格外兴奋。
“想到了,我要藏在门后,给爸爸一个惊喜!”说着,女儿转身躲到一扇小门后面,儿子也紧跟姐姐步伐。俩人一边窃窃私语,一边小心翼翼地探出脑袋望向电梯上的数字。
一回到家,儿子女儿粘着爸爸不放。
拥抱:“终于回家了!回来要多陪陪家人,好好弥补他们。”
时隔74天,武晓终于回到了熟悉而温馨的家。
走出电梯的那一刻,儿子女儿立马冲了上去。虽然能经常视频聊天,但久别后的兴奋,依然让一家人紧紧相拥。
一家人紧紧相拥。
“家里有4位老人,还有俩孩子得照顾,爱人也在医院工作,没休息,确实比较辛苦。”武晓告诉青岛新闻网记者,虽然以前也会有出差、培训,但像现在这样两个多月不见面,还是第一次,他很感谢妻子,把家里一切照顾得这么好。“这次回来,一定多陪陪家里人,好好弥补他们。”
武晓女儿给他写的信。
“亲爱的爸爸,您打败病毒了吗?”“您不在家的时候,我表现可乖了。妈妈经常表扬我长大了。”“爸爸,我在手机上看到您了,不过穿着防护服,我就认不出您了。”……还在黄冈时,武晓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给爸爸写了这样一封信。记者的镜头下,她又特别把信拿出来,一句一句念给爸爸听。小儿子也兴奋地说,自己在电视里看到过爸爸。
武晓的爱人在市立医院工作。大年初一,当看到自己的几位同事作为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出征时,她下意识地跟丈夫聊起来:“应该快到你们医院了吧?估计会派你吧?”
“我要去的话,你愿不愿意?”“应该去!毕竟专业对口,这是咱的本职工作。”
女人的直觉,总是这么准。大年初四,武晓就和其他队员集合,组成了山东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奔赴湖北黄冈。家门一出,就是70多天。
家里一大早就开始准备丰盛的饭菜。
回忆:“黄冈人民让人感动,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武晓分享,在黄冈,他还收获了一段“奇妙的缘分”。
初到黄冈,他们先是在疑似病人隔离点,后来才转移到大别山医疗中心。武晓回忆,当时,整个湖北“应收尽收”,一车一车地疑似病例拉来,也让医疗队员们“很揪心”,希望能尽快把每位病人都救治好。“当时在隔离点,有位姓龙的大叔,说话很快,显得很急躁;后来一看肺部CT,是重型病例,我们就赶紧上呼吸机,给吸上氧。”病人情绪也慢慢稳定下来。后来,医疗队转移到大别山医疗中心时,武晓惊奇地发现,这位病人也在大别山医疗中心,而且恰好就分到了自己负责的小组。
病人也认出了他。这样的巧合,把医患关系再次拉近。“有时候晚上憋气不舒服,问他他从来不说。”武晓告诉记者,病人的回答更让他感动——“我寻思看你们这么累,就不麻烦你们了。”还有,不戴好口罩,绝对不让医生走到自己跟前,一个个小细节,都让他感受着黄冈人民的善良。武晓说,后来,医疗中心建ICU时,他主动请缨去了就跟这位龙大叔分开了。同事告诉武晓,这位病人还专门找来打听他。
还在前线时,武晓跟妻子的分享中也总是会提到,黄冈人民把他们照顾得多好,给他们做了什么菜,“人家黄冈厨师,都快成了‘鲁菜师傅’了”。武晓回忆,他们离开黄冈送行时,有的病人哭得特别厉害,更让医疗队员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如今,终于回到家。除了好好陪家人,武晓还告诉记者,希望能尽快调整好自己,投入到临床工作,“现在,青岛也在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希望能把我们的救治经验服务于岛城。”